一堆明亮的灯里面,一闪一闪的那一盏总是最容易被人看见

一盏一直亮着的灯,你不会去注意,但是如果它一亮一灭,你就会注意到。人性到底是什么?
—— 刘墉

文 / 左叔

人类对失衡失调的事物有着一种天然的敏感,而且还各怀绝技。

我有一个朋友是玩摄影的,对构图平衡这件事情有执念。有一次陪他去一间茶室吃茶,临走时他还顺手帮店家调了调桌上茶具摆放的位置。想来那一晚,他忍得也是挺辛苦的。沏茶的姑娘从实用的角度来看,只是为了顺手方便,而他是坐在客人的视角来看这一桌子的杂物,便觉得不舒服了。

早年看对岸的综艺节目,有一次就聊到音乐人黄韵玲在识音方面的过人之处,说听冷气机(大约是我们的空调吧)的动静,也能找中找得音、摸得着调、听得出来节奏。这样的耳朵,后来当了制作人,落在她手上的歌手站在棚里录音,大概是要“皮皮挫”(紧张害怕)的吧。

人类对和谐的、有规律的事情天然地脱敏,偶尔跑出来一个走调的、脱线的,反而是印象深刻的,否则歌手演唱会上偶尔荒腔走板的跳调也不会如此地令人“喜闻乐见”了。此外还有,比如说舞台上,领舞的服装总是跟站在身后的群舞不太一样,还不是为了让观众能够从人堆中一眼就能看见。

职场环境里,其实道理也差不多的。遇事不推托、遇难不抱怨的人,确确实实会落一个“挺能干”的印象,会被贴上“会做事”的标签,但也会沉沦在一众靠谱的“好好先生”当中,显得没有什么个性。给活就干从不抱怨成了理所应当,偶尔有难处都不好意思开口;事事都做顺当也成了必然,偶尔有些失手反倒容易被人埋怨。

对这些朋友来说,有时候自己扛下了所有的困难、捱过了不少的委屈却常常不被人看见。反倒是那些在无伤大雅的地方“掉链子”的人,懂得适度“示软”、主动“求援”,最后在领导关怀和同事协助之下,通过自己的努力顺利完成任务目标,来得惹人关注。

朋友相处,其实也特别怕落得一个有求必应的“老好人”名声。顶着“常亮”“普照”的标签,若是时间和精力不允许,只能答应这位朋友,无法答应另一位朋友,可能会生出一些不必要的嫌隙来;若是碰到自己能力之外的事情,需要搭人情搭精力搭钱物的时候,自己常常处陷落在拒绝不是,不拒绝也不是的尴尬当中。

别把自己的人设经营得过于完美,适度暴露出自己有脾气、有个性、有缺点也未必就是一件坏事。虽然有可能会失掉“封神”的光环,但至少周遭人会拿你当一个平常人看待,会多多少少体谅你偶尔身有难处、偶尔心情不佳、偶尔也想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