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婆口中的“队友”,孩子口中的“老头”

文 / 左叔

我一直觉得,现如今很多文学戏剧创作对“爸爸”这个角色印象,多多少少还停留在“三纲五常”“不怒而威”“沉默寡言”的“父亲”标签上,全然不顾现如今爸爸的家庭地位早已经边缘化了,排在孩子、老婆、宠物之后,没了“中心C位”沦落为老婆口中的“队友”,孩子口中的“老头”。

“鸡娃”的教育模式之下,多半的家庭里,都是母亲在扮演那个“又威又怒”的角色。为了避免“男女混合双打”给孩子造成的压力过大,所以在“家庭分工”上,爸爸们看看留给自己发挥的空间不多,只能转身去选择“插诨打科”的角色,偶尔跳出来“扮扮丑”调节家庭中忽然冷至冰点的气氛,跟孩子玩在一起、打成一片,当好“陪伴”和“支撑”。

“老爸很酷,不喜欢把爱挂在嘴边”?啧啧啧啧!我觉得这个也是不切实际的。大错特错,不要来,污辱爸爸们“抢夺胜利果实”的“想得美”。


现如今的“老母亲”在“鸡娃”时的心累,也不完完全全是搞不定孩子,也不完全是因为看孩子三番两次地错在同一处地方“吐血而亡”,而是实在见不得自己一边在“拧紧”,“队友”一边在“松劲”,自己掏出血淋淋的“苦口婆心”,到最后孩子还是说“爸爸最亲”。

著名“已婚妇女”傅首尔曾经就在《奇葩说》里抱怨过,在亲子关系中,孩子偏向爸爸,觉得爸爸是“完美的”。她反唇相讥:当然美啦,距离产生美,孩子一天天见不到你。“恶人”都是妈妈们来做的,爸爸们能不美嘛。这也不能怪孩子,爸爸代表“出去玩”,妈妈代表“辅导班”,你让天真烂漫的孩子怎么选?

我觉得傅首尔家的儿子“刘多乐”呢年纪还是有点小,等到“多乐”到了青春期开始叛逆的时候,等到“多乐”开始需要“混社会”的时候,她家的“老刘”才会站出来挡在最前面。孩子的教育是分阶段,一部分教育是学习,另一部分教育是成人。爸爸们已经在学习上插不上手了,只能将“刺精忠报国的绣花针”捏在手里,关键的时候拿出来扎一扎。

人的社会化过程非常漫长,起步阶段妈妈们劳力劳心、费心费神,爸爸们退居其后、坐享其成,说好听点是“抓大放小”,说再好听点是“关键顶上”,说再再好听点是“重任我扛”。到了那个时候,妈妈们反而要转变角色及时出来当那个“和事佬”了,把爸爸们拱上C位、让他们变得“苦口婆心”、看他们如何“吐血而亡”。

在子女教育这件事情上,天道轮回,又放过了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