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运只是个副产品,只有当你不带任何私心杂念,单纯地去做事情时,它才会降临。
—— 马克·安德鲁斯
文 / 左叔
今日份的#日签#,有点像昨天《没有方向时,只要你动起来都是向前》的“续集”。
因为我的公众号关注人数不多,点阅量不高(这两句话怎么那么像某类报告中常见的问题),所以一个上午能够遇到有两位朋友,向我反馈“服用”昨晚“鸡汤”后的感受,是件特别意外且受宠若惊的事情。
与第一位的讨论,相对有一些“玄乎”的色彩,比较宏观,其间还说到了“技能闭环”“品牌效应”“职业规划”等等非常不接地气的概念。聊完之后的感受是:我们看到别人的成功案例常常会“有触动,无改观”。这样的体会有时候我也会有,且容易因此倍感焦虑。
焦虑的症结点是,心里知道明明可以“抄作业”,但就是不知道为什么会提不起精气神来,或者做着做着就觉得没意思了,总是容易反问自己,图啥呢?何苦呢?值得吗?最经常的状态是,一边鸡血、一边丧气。“奋斗”与“躺平”之间,有时候会无缝切换。
与另一位交流相对简短,其实也没有听到什么。但以我对她的了解,她应该还处在岗位调整后的不适之中。明明走在“正确的路上”,却常会将信将疑、有方向性的困惑。我也有过类似的处境,常常会反问自己此等好事为什么会是我?这里面会不会还有什么“阴谋”?
午休的时候,朋友送了自己新出版的书给我,坐在会议室里聊了几句。最近两三年,出版社的“书号”颇为紧俏,能出一本书真的是论得上可喜可贺的“幸运”了。因为担着要写“书评”的重任,所以顺道“采访”了她,问问了这本书的创作背景。
一问不要紧,问完更觉得这件事情做成了,真的是“太幸运”了。这本书从最初构思动笔写作到如今出版,其间经历了近十年时间。快十年前的一稿、二稿、三稿“推倒重来”就不必细说了,最近这三五年间,因为需要走创作“扶助”渠道,也是颇费周折。
书稿原本就已经初步成形了,但在“供求紧张”的情况下,还是需要费点力气找出版发行的机会。先是报本级的“人才项目”选题计划,上面的专家来评审没有通过。后来赶上了报上一级的“传统文化”选题,没想到同一批专家面对同一个选题,居然就通过了。
当然为了适应新的“编审”要求,改来改去折腾了好几番,才终于走上了“正轨”。接洽出版社的时候,又听闻想要申请某奖项必须在省内出版社中找到“下家”。为了不直接放弃“可能性”,只能自加压力升级难度系数了。看来此等“幸运”,也不是凭空降临的。
出本新书的“幸运”给我的感受,恰好回答了前面两位给我的“反馈”以及“印象”。很多事情就是这样子的,“东边不亮,西边亮”“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但凡你将想要成就的事情“视如己出”,已经准备到“滴滴刮”了,打磨到“溜溜圆”了,随时随地可以拿得出手,余下来的部分才有机会交给“幸运之神”来眷顾。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