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其实是极容易陷入某种虚无的

文 / 左叔

人其实是极容易陷入某种虚无的。

比如说,一年忙到头,好不容易挣到“三瓜两枣”,却常常是“左手进,右手出”的状况。好不容易等来进账,还没焐热就要去付物业保险、日常家用以及孩子培训班学费。看看余额依旧是那么几位数,就比较容易想不明白,整天忙忙碌碌地折腾来去,这又是图个啥呢?

再比如,看到长辈至亲勤勤恳恳一辈子,刚到可以享点清福的年纪,结果人说没就没了。说好的“人生恰如嚼甘蔗”,结果这一点甜头都没有尝到的委屈又要去哪里说?眼瞅着自己的退休年龄还要调整,于是就开始怀疑老天爷是不是回回都逮着一代人使劲地坑。

当一个人钻进牛角尖,陷在具体而微的困境里,很难迈过那道坎的时候,我们常常会劝人看得长远一些。将眼前的问题拉长到整个人生的跨度去看,人会“瞬间宏观”了,发现眼下的这点事情都不算事。可是,“瞬间宏观”这件事情,如果把握不到一个度的话,也是极容易陷入虚无的。

是啊,人活一辈子,无论如何精彩或者晦暗,反正最后都是“尘归尘、土归土”,我们眼下的努力和奋斗的意义何在?历史上任何一个具体的人,无论功绩如何伟大,影响如何深远,一旦放在整个人类发展的长河里,可能连朵浪花都算不上。如果我们再试着拉长放大一些,我们人类、家园地球、我们的太阳系在无垠的宇宙里,或许比滴水珠还要渺小。

面对如此虚无的视角,如果我们不转过头来,看看脚下踩着的地、手头干着的活、等着去付的账单、需要扛起来的责任,还有再不去爱可能就要失去的人,那么我们就会踩在虚无之上,失掉了“向死而生”的勇气和“寻欢找乐”的盲动。故此,人需要在宏观和微观之两个视角里,找到某种平衡。

明白每天发生在自己身上99%的“私事”,在他人的眼里是无关紧要的,这不仅仅是成熟的标志之一,也是我们从一些具体而微的现实矛盾中挣脱出来的关键。这跟我们拉长时空距离,来看待眼下的困境是一个原理。

与此同时,我们还是要要清醒地意识到,我们还有1%的“私事”与周遭是关联的,它们多半在深爱着我们的人眼里同样也是重要的。这些事情需要边界,需要交流,需要付出,能把这1%涉关他人的“私事”处理好,也是人成熟的标志之一。

很多事情,说到底都是“度”的问题。不是过犹不及,就是尚未圆满,处于动态平衡中的时间是极为短暂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常常不是日有一丧,就是鸡血满腔,总在两种状态中摇摆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