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提前预知结局,你还会心无顾虑地一往无前吗?

不要试图提前去看美好的部分。不要试图提前去看结局。坚持留在当下,即使当下并不太好。还有,要考虑到你已经走了多远。
—— 蕾秋·乔伊斯

文 / 左叔

今天是阅读节,阅读差不多一年才有这么一天的“上榜”机会。不过,阅读太难了,印象中连着两年的阅读节主题都是“冲破瓜田”,要在明星婚变的热搜榜上求生存,实属不易。

如果能够提前预知,最终只能在当天的八卦消息中分到那么点微乎其微的流量,那么此前那些事无巨细的准备工作还有没有必要费心劳力地去做呢?再来,如果两位艺人能够提前预知到婚姻会走到今天这步田地,那么当初决定牵手走到一起的时候,还要不要笑得那么甜呢?

我觉得关于未来,不单单是美好部分不要提前去看,不好的部分最好也不要提前预知。有些事情,最好连预设也不要有,走一步看一步,走到哪里算哪里。人有一个毛病,但凡知道了结果,便会有“心理暗示”式的干扰,反而没有活在当下,看重眼前来得直接。

提前预设了好的结果,一路之上的磨砺并不会因为预设向好而变少,反而在最终收获时因为缺少惊喜而变得乏味,让努力变得没有太多的价值和意义。提前预设了不好的结果,不仅容易让人增加患得患失的心理负担,也容易让人因为那个“得不偿失”的结果,变得更加容易懈怠,原本潜伏在其中的转机也会因为心态粗疏而错过一些可能性。

我觉得在处理这个问题上,一个人相对理想一些的状态是: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做好心头事、手上事、眼前事就好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至于最终能收获到什么,很多时候单凭个人努力是很难达成的。不如将注意力多放在过程控制上,多去干预那些即时显现的向好、向坏的可察变化,或许更利于事情的走向。

还有一件事情,也是蕾秋·乔伊斯提到的,就是在执行过程之中,时时刻刻都要保持住“身处何方”的自省。我个人在以往的很多事情落实的过程中,比较容易犯的毛病是常常处在“低头做事”的状态里,极少会“抬头看看”,看看自己的处境,分析一下可以利用的资源,或者琢磨一下能够以什么样的方式借助外来提升一下效率。

盯着目标太紧,状态过于匆忙,比较容易发生这样的状况。做事情、过日子,心态更为松驰一些才好。不过,此等状态,对于像我这样有“时间焦虑”的人不太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