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去如抽丝,快刀斩乱麻的处理方式未必件是好事

文 / 左叔

人天生自带“过载保护”装置,对于超越自己“三观”的事情,震惊之余,第一反应往往是质疑。这应该是近乎本能的一种应激机制,以保证我们不会轻易被重大的外界干扰因素,在瞬间搞到爆血管、气到肺炸。

摊上突如其来的变故,无论我们与“信使”关系如何亲密,无论“信使”说什么,我们常常都不会第一时间相信它是真的,非得要“亲眼所见”“问个明白”“见到棺材”之后,才愿意相信问题的存在。

“相信”并不等于“接受”,这个过程,还需要反复确认相关信息、推敲前因后果,找到合理化的外因或者内因之后,才能勉强接受这个与自己原有的平衡世界相违背的现实,劫后余生地逃出来。

上述表达偏“理论”了些,举个最为典型的例子,遭遇到感情上的背叛,被“绿了”,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不相信“闺蜜”在无意之中发现的“蛛丝马迹”,可能还会帮着对方做解释。

这个“解释”的过程,也是一种“过载保护”。很多事情身处其中的人不是真的“瞎”了,而是在此前也曾无意识地使用过“解释”。因为很多“蛛丝马迹”自己也曾发现过,并且已经在内心里帮着对方做过“合理化”的解释了。

被身为第三方的“信使”戳破了“解释”,“过载保护”机制还会启动所谓的“质问”,这常常会被旁人误以为是“不死心”表现。不管是哪一方主动,绝大部分的情感决裂,大概率会在电话里或者约出来搞一场“坦白局”。

“坦白局”里必定有双方把话摊在桌面上说清楚的环节。到了这一步,我们算是基本上已经接受了“既成事实”,知道有些事情糊是已经糊不过去,骗是骗不了自己的了。下一步如何走,已经是摆在眼前的一个选择。

纵使做了“一刀两断”的选择,我们内心里的“过载保护”机率仍旧在发挥着它的作用。即便是两个人已经分手了,不再联络了,人还是会有一段时间陷落在某着如泥淖一般的“分手后遗症”里。在这个过程之中,人会为失败的感情进行“归因”。

我们的“过载保护”机制,会对过往记忆里的诸多细节进行分析,找出我们感情失败的原因,拉长这个接受的“痛苦期”,以缓慢渐进的方式慢慢恢复正常的“社会功能”。

这个过程中,我们极有可能将问题归罪于对方的渣和小三的浪,也有可能将问题归结于自己的不够好,更有可能跳出利益相关的三个人,将问题归结于周遭的环境。无论是什么样的归因,只要是“想明白”“看透了”“认定了”之后,这件事情之于我们的伤害才能“止步于此”了。

摊上此等事情,很多人都想着要尽快从“震惊”中走出来,想要迅速地接受现实,努力做到最好,恢复“如常”的社会功能,但是我们的本能知道我们无法面对此类变故,会通过这种“过载保护”的机制,让我们的在拉拉扯扯、来来回回之中慢慢痊愈。

很多人非常害怕这必经的“胶着”过程,想要迅速地抽身出来。可是,情来如山倒,一点火就着;情去如抽丝,快刀斩乱麻处理高效,但对保持情绪的稳定,身心的平衡等等,未必是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