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左叔
时序已经过了惊蛰,但天还是冷的。其实,不必去郊外踏青,居家生活的周遭就已经能够听得见春天将来的动静,然而在“盼望着盼望着”之中,却始终不曾等来初春气温怡人的时分。
早上,燃气耗尽,供暖的锅炉停了表,正在思量要不要继续开着的时候,看了一眼未来一周的天气预报,想想还是出门去银行缴费来得稳妥一些。
总以为先于春天抵达的,大概是一种欣欣然的希望,不曾想人到中年后,先于春天抵达的却是一系列莫名的情绪。
首先是一种不安于室的冲动。总想着要趁着风和景明、天清气朗的机会,多出去走走、动动、看看、逛逛,哪怕是找个没什么人来人往的草坪闲坐半日也好。在阳光和风里,将沉积了一冬的晦暗抖落抖落,还有那些养了一冬囤积在腰腹上的沉重感甩掉。
再有,就是一种莫名的空乏感,成分构成相对复杂。这里面既有光阴一次又一次虚度、空耗的焦虑;还有前路漫漫,一时不知道打哪里起头的迷茫;更有一种人到中年之后,“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惶恐感。
当这几种情绪交织在一起,令我对日照时长影响人类精神状态,与抑郁、自杀等社会功能障碍形成对应关系的理论,更加深信不疑。
还有,可能就是一些更趋向于动物性的、写在基因代码深处的欲念了。最强烈的是对物质的占有欲,每次滑完手机加入购物车的东西越来越多,信息流、大数据对此也是“助纣为虐”的功能,若是心智失控,常常会买红了眼。
人虽只有一双脚却可以有无数双鞋,四时衣衫若论常穿不过那十来件,可是整壁挂满的规模仍然填不满对此的占有欲。虚荣?安全感?一时半会儿,也说不清楚,这些行径的背后,深层次的心理动机到底是什么,只是更加确定地知道,这些想法是非常明晰的。
再来,就是会莫名地想起小时候,读书的时候,人生初初能够领悟到一些什么的时候。那个时候脸是嘭嘭的,覆着一层绒绒的汗毛,单眼皮显得瞳距特别远,犹如“失智”的地步。知道喜欢一个人,却不知道如何去表达……
那时候,内心万千波澜,外在却像个空瓶子一般;不像现在,外在的点缀颇多,内心反而是空的。
春天的一些情绪,会先于春天抵达。内心里的尖叫声,我也很难装作失聪了听不见。你会不会也是如此?在每个春天真正到来之前,都困在一团混沌之中,要等着暖风拂面了,做事的时候微微发汗,才能获得那种久违了的新生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