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忙平淡的日子,多少还是需要一些琢磨才能尝出滋味来

文 / 左叔

虽然一直在写,但很久没有投稿了,也不大像以前那样经常会收到刊稿的样刊。最近刊了一篇,编辑联系我要寄样刊。我还想着应该跟以前一样,走的是邮政的“印刷品”渠道,于是思忖了半天,给了一个方便收邮政信件的地址。

隔了一两天,收到一条“手机号关联”的快递动态信息,自兰州发出的。我这才意识到,原来现在的平媒寄送样刊已经改快递了。可惜了,那个方便收邮政信件的地址,反而是不方便收快递的。于是只能主动联系投递员,到快递点自取。

这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仔细想一想,好像也不尽然。反而是觉得,人到了某个年龄阶段,过往生活中积攒下来的经验非常“顽固”,“顽固”到在现实的沟通之中,常以“默认”的形式,省略掉了许多需要进一步沟通明确的细节,而很多误会便是从此而来。

凭着老经验,某一类人常常处于想当然的状态之中,以为只要自己一开口,对方便懂了,故而省掉了其中诸多反复沟通、确认的过程。等到面对“货不对板”的结果时,才意识到双方的沟通原来不在一个频率上。以前我处理一些纠纷时常常碰到此类情况,而听到最多的推卸自己“失察”责任的三个字,不是“我以前”就是“我以为”……

调和此类矛盾,如果彼此都能够站到对方的立场上来看待这些出入,可能会有所体谅,大家还能想到补救的办法。如果还是执拗在自己的认知上,自然就会生出许多不必的嫌隙和误会来。事前大而化之不顶真,都是“好说好说”,事后锱铢必较再较真,全部“难讲难讲”,人往往就是这么“有意思”。

情势永远在变,在这个时代更是汹涌。“从前慢”,外部干扰信息少,人相对专注,有足够的精力将一件事情琢磨到通透,也成就了许多巨匠、泰斗和大家。在人人都钻“牛角尖”,想揽“瓷器活”的年代,黄永玉老爷子劝大家不要“成天到晚”瞎琢磨,是有“外部环境”的。

现如今再看,跨界满地、斜杠遍野,你要在一个岗位做了几年没有挪窝,都不好意思跟人多说,说多了显得自己没有什么能力,连往上“动一动”的机会都没有。人人思变,个个求新的年代,还有一个字更容易令人心浮气躁、焦虑上火,那便是:快。

现代人已经快到点餐“加价保时”不能等、没“2倍速”刷剧不香、总共只有15秒的短视频还嫌长的地步,哪有时间去琢磨这日子过得还有没有意思,哪有精力去复盘同一类问题反复发生在自己的生活里,到底是自己的因素,还是其他什么原因。

换了一个年代,我反倒觉得,不管有没有意思,如果有时间还是要琢磨一下平淡日子。琢磨出滋味来是最好,琢磨不出来也不要紧。透过琢磨,让自己的节奏慢下来,有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它们的价值和意义会在慢下来的过程中自然显现。就像收件快递这样的小事,琢磨一下,自然就会发现,老天也在提醒我不要凭着过往的老经验去面对新问题了。

匆忙平淡的日子,多少还是需要一些琢磨才能尝出滋味来。黄永玉老爷子那一番话,其实也是不是“绝对不要”式的建议,只是劝大家不要以“成天到晚”程度“瞎琢磨”就好。很多事情好坏之间没有什么界线,完全就是一个度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