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你以为自己想要的东西,不过是别人期望你去拥有的

文 / 左叔

接连看到南方、浪潮等几个新媒体平台都在做中国90后年轻人负债状况调查的专题。有些稿子写得专业一些,大量的统计数据分析,找原因想办法;有些稿子写得相对情绪化一此地,悲天悯人、忧心忡忡,却始终在原地打圈。

不管如何,消费主义催生出来的消费力,在推进经济蓬勃的同时,也极有可能成为反噬的力量,已经被有一些略有洞见的人看到了。

在这些报道之中,有一个统计数据还是蛮令我感到惊讶的。除了高于其他年龄阶段很大一截的人均负债数据之外,仅有百分之十三点几的90后年轻人没有负债。在大家都普遍负债的情况下,我就非常好奇这些不负债的年轻人是谁。

可是思来想去,这部分年轻人大概率也就只能是两类:一类是财富代际转移,父母长辈代为支付年轻人的消费支出,说白了是“有人埋单”;另一类可能就是量入为出的年轻人,在缤纷的广告和周遭的范本间挣扎的那些,如果不是意志坚定,估计应该活得非常压抑。

印象中90后非常年轻,但细想想现在也处于二十岁至三十岁这个年龄阶段。这个年龄阶段从求学到职场,从伸手要钱到养活自己,从单身到婚姻,好像没有一处是不需要花钱的。在向往与收入不匹配的状况下,借贷便成了解决“暂时没有”的办法,而且这个办法不必低声下气,不必求人拜托,点点手机就到账了。

之前《奇葩说》有讨论过“精致穷”这个话题,从中可以看到消费主义的“鸡贼”。明明就是卖东西,偏偏包裹在追求自由,追逐梦想的外衣。“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多么鼓惑人心,但是它却始终不直说,“来来来,先把机票门票买一下。”

美国作家埃里希·弗洛姆曾说,现代人生活在幻觉中,他自以为知道自己想要的东西是什么,而实际上他想要的只不过是别人期望他要的东西。对啊,这些超前消费的想法是从哪里来的呢?

比如,卖车广告里常见的场景,三口之家加上双方父母出行,一辆大七座休旅车里其乐融融。过来人的经验告诉我,凑齐七个人,再加一条狗,一起出行,几乎不太可能。这车,平时代步的话,每天就是一个人加上六个空座儿,在城市车河里堵着,在窄小的停车格上蹭着。

有多少你真正想要的东西,其实不过是别人期望你去拥有的。有时候是父母深沉的爱,它“物化”了,比如婚房。有时候是商家想要拉动销售,它“伪装了”,比如各式各样奢侈品的广告,拥有它并不能改变你我的社会阶层,只能为它所累在原地打转。

经济处于上行,未来可期,偶尔在限定的范围内透支一下,不是说不行,但未来不确定的状况下,还是要划定相对稳妥一些的负债红线,理一理,哪些是必要的,哪些是可有可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