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左叔
读书的时候,历史学科的老师经常提到一个概念叫“历史局限性”,无论是雄才大略历史风云人物,还是极具创新精神的科研成果,因为受限于时代环境、技术条件等诸多因素,而存在某种“天然”的缺陷。此类缺陷,不是主观上不想克服,而是现实里无法扭转。
后来读一些科幻类的作品,常常会碰到另一个类似的概念,叫“降维打击”。人类世界是三维立体空间,长宽高构成了我们依存的世界以及文明的根基,但在其他生物或者地外文明的眼里,世界不是我们眼中稀疏平常的样子。
对于一些比我们稍“弱”的生物而言,世界只是一个二维的平面,它永远无法意识刚刚爬过的那一小截树枝其实有一个曲面。当然,在比我们“高阶”的地外文明眼里,我们同样如此“蠢笨”,我们看不见的维度,体验不到的方向,就是我们的“弱点”。
其实这样的差异在各个领域里面都有类似的概念,比如传播领域的“层圈”“次元壁”“信息茧房”等等。这些概念或者说差异会让我们对“局限”这个字眼有更加深切的感受。
人生而有涯,总有不能穷尽的地方,体谅自己是一介凡人,沿着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往前,如果能够沾到其他的边,并且能够融入到原有的体系里,那自然是一件好事,如果实在无法相融那就随便它去吧。
美国作家卡勒德·胡赛尼在畅销书 《追风筝的人》中也有类似的表述,可是人就是这样,总会活在某个时限内,那里的世界也许是几年之后连自己都无法理解的,但这又是我们无法突破的。为你,千千万万遍,遍体鳞伤还是会义无反顾,也许这就是人生,人生不是只做值得的事情!
一个人的成长同样也是遍布种种局限的,二十几岁自然看不到三十多岁的责任,三十多岁自然看不到四十来岁的两难,四十来岁自然看不明白后面更多无法预料的人生命题。
回过头来看,其实也一样,不曾有过年少轻狂挥洒青春的体验,自然也就不会理解中年沉默里面深藏着的东西。人不可能一辈子只做值得或者有意义的事情,总有一些徒劳,总有一些错过,总有一些迷茫,有些坑摔过的意义,就在于你日后回头再看它的时候,内心里升腾起一股笃定自己能够克服与此类似其他坑,跌跌撞撞抵达远方的力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