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左叔
没有忘记今天要更新的“日签”,只是因为一早去了趟苏州,耽搁了一些时间。也不是非去不可的安排,恰好有时机就去了。人在一个城市里面呆久了,就有一种“不安于室”的冲动,总想出去走走,哪里只是极为短暂地离开当下的处境,都能令人体验到在寻常环境里无法体验到的“轻松感”。
我认识另一位从事写作工作的朋友,他说自己写作状态最好的时候,永远都是在出差的火车上,在活动结束之后的旅馆里,在陌生城市街头的咖啡馆里,这些陌生的环境会让他有表达的冲动,一旦回到他的现实生活之中,会有成本核算,会有工作汇报,会有项目讨论……
过于现实,无法创造出适合写作者所需要的“旁观感”。
我到不了他那个“境界”,时间不允许、经费不允许,甚至工作也不允许。所以,我不靠“陌生化”来解决自己的“失语”,我靠日常阅读、靠生活观察、靠在人间烟火之中发掘一些不平常的意味来找这种“陌生感”,从而拥有表达的冲动。即便如此,我也需要短暂地离开,从现实生活中“跳脱”一下。
这是我与他在某个层面上的“相似性”。
正是因为有彼此的“相似性”,所以我能理解他想要“出走”的想法,进而也理解了,为什么还会有另一类人,也不写作、也不表达,只是觉得在日常生活里面透不过气,一到放假就有想天南海北到处闲逛的念头。我们也知道,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这些。于是,世上人就是因“理解”这个关键要素形成了所谓的“不同群体”。
当然,能够在身边就有几个能够彼此“理解”或者“认同”的朋友一定是人生中值得庆幸和珍惜的事情,但这个“理解”有时候是跨物种的、跨层级的,甚至是跨时空的。
你会在别的物种身上看到出于本能的母性,并且为之动容;会在四季的更替之中,悟到生而有涯并且明了“生如夏花”的另一面;会在前人写下的字句里,看到了当下的自己。
那些曾经在内心里涌动过却一直无法表达的念头,居然曾经有人用白字黑纸的方式明明白白地写下过。你会感动,更多的时候是激动的,彻夜不眠地读完,或者将它摘抄在自己的本子上,也极有可能拍了一记大腿,内心里叫了一声“好”。
因为遥远的相似性,你不再是那个孤独的你,你身处在世间万物之中,你浮沉于芸芸众生之中,与无数个与你相似的个体擦肩而过,但也只有真正被我们遇上的,才值得一句“原来你也在这里”。
是的,科学家霍金曾说过,世上最让人感动的,是遥远的相似性。我觉得这句话不仅仅涵盖科学范畴,它应该也有哲学价值。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