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剪生活之时,很难避免割伤自己

文 / 左叔

前几年,有个词还蛮流行的,叫“断舍离”。我对它的理解,是劝人及时与自己眼下所拥有的作别,不要为身外物所累,去追求自己真正想追求的东西。

我曾经用这个词作为上一本书的序言,算是对那个阶段自己所经历的一些事情的回顾总结。

这两天又和人聊起了这个话题,再看这个词忽然间就生出“矫情感”。我不知道是不是都是这样子的:一个字眼刚一进入公众视野,带着新鲜的锐气和冲击力,让人觉得满心欢喜,自己思量很多的事情,终于有人讲出它的关键来,或者是自己没有想明白的地方,被人一言击中。

可是这个字眼一旦被更多人使用或者模仿,或者演变成某个社会议题之后,这个字眼就开始变得模糊暧昧起来,尤其是被成功学“嫁接”之后,就开始让人心生厌倦。

成功学会将加强“舍”与“得”之是的因果关联,强调一个人懂得“断舍离”,不为浮名、身外物所累,会更容易迈向成功。可能在统计概率上这件事件是成立的,但在每个个体的身上,这件事情未必每个人都成立。

你断了,你舍了,你离了之后,才真正意识到你断的、舍的、离的那些才是你真正的依仗,你曾经眼高手低,那么不屑的东西,原来是你不可再生的资本。

还有,“断舍离”的前提是要真正的拥有,不曾拥有浮名要放下浮名,不曾拥有身外之物要舍弃身外之物,这些都是被“思潮”裹挟的结果,可能并非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放弃根本不存在的拥有,此类“断舍离”更接近于笑话。

“断舍离”说起来只有三个字,但事实上却不轻松,放弃的过程之中一定是要承受它反过来的伤害的。法国诗人勒内·夏尔曾说,没有人在修剪其生活之时会不被割伤。事实上,我们就是通过“断舍离”来修剪生活之中芜杂的负累,但修剪的过程也同时终结了这些“负累”曾经带来的满足感、愉悦感以及安全感。

“断舍离”本质上也是适应性的调整,一定是内在的感受推动你去适应外部的变化的。它一定不是别人“断舍离”了,我也要“断舍离”。如果是人云亦云式的“断舍离”,你会极容易割伤自己,随之而来的是面对充满遗憾和悔恨的生活。

如果非要“断舍离”,那么它一定是你在生活之中,感受到现有的身外之物,你无法负荷了,或者你负荷了这些身外之物,无法从中获得想要的愉悦感了,你才应该去做这件事情。

或者说,你已经预见到,即便此刻你还暂时拥有着它们,然而在不远的将来,它们终将离你而去。你“割伤”的是已经“病坏”的部分,去成全一个内外在都更加坚强有力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