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左叔
拜医美技术所赐,判断一个人是否年轻,已经不能单纯地看“皮相”了。电视节目里面那些30+小姐姐们,医美、化妆、再加上磨皮滤镜,哪一个不是光嫩水灵的状态。如果只看这些,显然是要“上当”的。
年轻还得要看心态,看一个人骨子里的东西。比如,一个人是否对新鲜事物还有包容和接纳的心态,是不是整天骂骂咧咧讲世道不行、人心不古;是否还有能力去积极适应外界的变化,始终是看天吃饭的,永远都是努力跟紧时代浪潮的;是否还拥有学习的能力,年轻人会玩的东西,未必要精通,但多少还是知道一些的等等。
不过,有一件事情,很容易将一个人“老态”打出原形,那就是:说教。但凡像我这样整天没事,逼逼叨叨地在公众号里“劝人向善”、“教人拆穿”的,年纪肯定是往上跑的。
人到了某个年纪,开始学会了自省,在这过程中会积攒一些经验,如果不幸拥有一颗“普渡众生”的心,是极容易招人“厌烦”的。
偶尔说说,是不打紧的,如果总觉得自己过往的经验是有价值的,值得分享给年轻朋友们的,可能坐在对面的年轻朋友早已经将白眼翻过了天灵盖了。
美国电视新闻主播汤姆·布洛考曾说,追求兴趣时保持年轻,与人相处时保持成熟。
一句话把什么理都占了,确实挑不出毛病来。在天真里揣着点世故,在世故中怀抱天真。这道理很好懂,可是要真正做到切换自如,还真是不容易。
上了年纪,再去追求兴趣,体力不如年轻人自不必说,身上背负的东西太多,精力可能也没有办法分配太多。
上有老下有老的年岁里,有多少时间可以分配给自己已经不能做主了,更何况这其中还要划出一块给兴趣。比如我每天可以用于读书和码字的时间,基本固定在早上七点半送完孩子到九点上班前这段时间。
一个半小时内,要完成一篇千字文,“急就”的能力是给磨出来了,但很多时候写得不得章法、字句不通、偶有别字再所难免,因为没有时间静下心来好好去推敲。像年轻时那样,可以反复雕琢追求完美的心态也一并没有了。
与人相处就更难了,世故是个外壳,藏着过往的经验教训,内里仍有天真,可这天真凝视深渊久了,也已经不大能见得着几分。
上班的本义,又不是来交朋友的,如果能有一两个方向趋向、彼此帮衬、不涉竞争的朋友确实是一件好事。如果不幸没有遇到,大家彼此公事公办、资源互换、倾轧竞争、尔虞我诈,也不要觉得难过,这才是该有常态。
年轻是期待,相信还有未曾见过的,未曾体验到的,未曾掌握的一切,否定自己固有的经验,去拥抱新的自己;成熟是了然,是将最坏的、最不堪的、最阴暗的都预设好了,然后再去从中发现一些有意义和有价值的部分,在这个过程中去感恩自己过往中的成长。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