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最令人心碎的便是年轻人那一声叹息

文 / 左叔 & 图 / 雁庭

我去一个活动当志愿者协助拍点场外花絮,碰巧遇上了曾经有过工作接触但并没有熟到那个份上的一位年轻人,而这位年轻人在某个外人看起来四平八稳没有太多业绩压力的机构工作。等活动开场的空档,我不们无事闲扯了几句彼此近况,原本只是打算客套地聊聊天,却不曾想在不经意间听到他几声无意识的叹息。

其实也是怪我不好,我也就是闲扯了几句薪资待遇、房价教育、上升空间、职场发展之类的话题,却不曾想无意中戳中了他内心里的不平处。我本以为如房价教育这样的话题就像天气雾霾、明星八卦一样,是一个放之四海皆可的“破冰”工具,却不曾想其实会有将人怼到无力招架地步的尴尬。

他与我交谈一直持续到活动开场,嘴上依旧是嘻嘻哈哈而过,言辞间其实是一丁点也听不出一个年轻人不得不面对的窘境,却又无力改变的泄气感,但那几声无意识的叹息还是出卖了他,而我自始自终也不曾忍心将他强扮的伪装给拆穿。世事已经如此艰难,我又何必吼醒一个或许心中仍存有残念的年轻人。

那场活动过了很久,那几声叹息一直在我心里萦绕不散,不知道是我刻意留心周遭年轻人这个特殊群体,还是从此戴上了以偏概全的有色眼镜,似乎这一声声叹息仿佛变成了一张无形的网,越来越多地密布在我的周遭,越来越有力地将人拉扯进低落的情绪之中。

前几日,有位在职场上有鼻有脸的“女中豪杰”找我“叹苦经”,说也不知道哪筋搭错了,答应了别人的托请,帮闺蜜家的儿子介绍工作。按她最初的想法,以她现如今的资源和人脉,介绍个工作完全是“三只指头捏螺丝”的小事儿,可就是她眼中的小事让她犯了不知如何进退的难。

介绍了几个她看起来都不错的工作,不是被嫌远,就是被嫌累,再不就是被嫌钱少。她本有心劝几句,比如年轻人要看得长远一些,要看能不能在行业里积累经验多一些,可是被对方一声叹息给怼了回去。在“女中豪杰”眼里,她是有苦说不出的呀。这“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工作还轮得着要她介绍吗?若是真的是“怀揣着金钢钻”的人才还需要她给上赶着“揽瓷器活”吗?

我很能理解她的苦处,其实也曾有过类似经历,但事后我有冷静地与对方探讨过“想要一步到位”的诉求,所以也更加理解年轻人骨子里的焦虑。很简单,现如今早已经不是“群雄逐鹿”创造“草根英雄”的年代了,即便是在创智领域比拼创新的赛场,只要是有资本介入就会“立现高下”,中小创新公司几乎都等不到在新兴的行业领域做大做强,唯一好一点的出路便是抢占个先机等待被收购。那么,其他领域呢?龙头便是龙头、凤尾也只能是凤尾,职场新人第一步的起点极有可能是他日后写在简历上问及其他就业机会的“敲门砖”,谨慎地迈出第一步也是无奈之举。

那么在行业里积累经验不重要吗?答案也许并不乐观,至少在我看来,现如今“骑驴找马”式的积累行业经验未必真得管用。各个产业发展变化太快,几年前谁要料到实体经济会衰退到如此地步,早几年地产领域还鼓动着“一铺养三代”的宣传语,现如今可还见有谁在重提这一句。经验到了有些场合未必就都是利好,还有可能变成了某种不便直说的负累。

这样一来,似乎只剩下身处“公门”的年轻人应该会好过一些。事实如果真如此吗?别处我不知道,以我混迹体制这十余载的经验,身处基层的年轻人未必有顺心顺意的地方,这“打从娘胎里”带来“天花板”低的问题有时候也禁锢了年轻人无望的职场前景,很多人怀抱着稳定的心态考进体制,发现等待他们也只有“稳定”二字,在我身边十余年位不挪窝的情况太寻常了。

他们没有赶上这个群体福利待遇最好的时候,却赶上了这个群体被社会公众目光紧逼关注的当下,他们不是既得利益的获得者,与其他社会群体中的年轻人一样面临着房价、教育、医疗、婚恋等现实问题的拷问,除之外还有诸多令他们觉得不安、不忿、不平,需要无意地叹息才能平衡的地方。

不止一个年轻人跟我谈及职场最挫败的一刻不是“活多到做不完”,而是当忙到完全“抬不起头”的时候,周遭那些“职场老鸟”一半站着、一半看着,这就已经算是好的情况,更糟糕的还有搬弄是非、拆台捣乱的,然而在体制的阴蔽之下,这些会混的人反正呈现出一派“轻松”的状态,年轻人在“同流合污”与“众人排挤”的艰难选择之中留下了他们无意识的叹息声。

也许,我对于年轻人的认知还停留在“早晨七八点钟的太阳”状态之中,然而那些无意识的叹息声让我意识到现如今的世界过早地让年轻人接受了摔打,见识到了它残酷的一面。可是退一万步,我始终觉得没有什么比剥夺年轻人身上那股子特有的冲动和创造力更让这个世界觉得悲情的了,如果需要靠磨才能锻造年轻人身上推动发展的革新力,我宁可听到他们挣扎奋进时呐喊声,而不是用一声叹息来灭掉心中的那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