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个闷亏,就这么算了吗?

文图 / 左叔

吃了个闷亏怎么办?

放在十八年前,我大概会打回去,不为还自己一个公道,至少也要出一口恶气;放在今天,我大概会笑笑,拂拂屁股上的尘土,该干嘛干嘛。

是上了年纪,人变得圆融了吗?在没写这篇文章之前,我还真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也许是吧,毕竟岁月不光会薅光头发,还会磨平棱角。

1.

有个出过书的妹子,最近很烦恼。自己在朋友圈里面转发别人推送添了几句的感想,不曾想被朋友圈里完全不知道对方底细的人,给连名带姓不打码截图发在了对方的公众号里。

大概是自己的一番言论有“站不牢”的地方,事件本身的争议性和自己的冲动表达,带动对方原本50多的点阅一下子就破了千。

未征求她的意见、没有打码隐去她头像和本名,就这么光天化日似地晒着,确实让人觉得懊恼。除了向腾讯投诉举报这个公众号,也没有什么办法化解这个问题。

腾讯受理一般侵权投诉的时效我是有过用户体验的,除了焦虑和等待,并没有什么可以加快进程的办法。

这算是一个闷亏吧,虽然勉强算是自己“出错”在先。妹子本身也没有什么诉求,只希望对方能够撤稿而已,然而联系对方,对方一直不理。腾讯投诉迟迟不受理,受理后可能也不会达到撤稿的目的。

怎么办呢?似乎只有下场开撕这条路可以走。

2.

我大概做过大半年的消费者纠纷,处理的都是鸡毛蒜皮的杂事。讲一句不太负责任的话,经常性碰到消费纠纷问题的大概就两类人:一类是比较聪明的,一类是比较有闲的。

有些销售的话术,其实只要细想一下对方的利润点在什么地方就能识破,而“轻易就信了”的人并不是没有能力识破,只是觉得自己够聪明,占了便宜之后还能轻易脱身,却不曾被这便宜的诱饵给彻底套牢,一步错步步错。

在处理群体消费纠纷的时候,即便是我们已经全部处理好了,已经到了通知对方抽空来一趟办一下手续就能挽回损失的地步,也会有大概10-30%左右的人还是会放弃。理由是太忙了,不值当为了三百、五百的花时间来跑一趟。

有一段时间,有一个独居的老太太常常来投诉,每次投诉都没有太多实际性的内容,甚至连个明确的投诉对象也没有。后来,我意识到,她只是孤身一个人太寂寞了,想找个人听她说说话、抱怨抱怨这个冷落她的世界而已。

虽然没有明码标价,但人的所有选择都是在核算成本,这个成本包括时间精力、钱财物质、精神满足等等。吃了闷亏不肯撒手的,不是面子上过不去,就是无法与其他成本对冲,觉得不值。

3.

在协调消费纠纷的过程之中,我会发现很多人都秉持着某种悖论。

在消费时大而化之,对涉及自身权益的很多问题怀抱着不必细细沟通的想法,各式各样的“想当然”,忘记了这是一个契约社会,凡事要都“白纸黑字”有据可循,单凭彼此诚信是无法保底的。

可是一旦出了问题,反过来质问对方怎么不讲诚信、怎么不沟通到位、怎么不解释明白……然而,问题就是这么奇怪。如果这一切在前面都做好了,哪里又会走到今天这步田地呢?明知会失火烧山,你却仍然要坚持野炊,最后能怨得了谁?

妹子遇到的问题,同样如此。作为一个码字的人,如果想要引用对方的言论,在联系得到的情况,势必要征求对方的同意;即便是联系不到的情况下,如果这番言论本身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势必要打个码保护一下对方的隐私。这大概是条从业者的“底线”吧。

现在的状态是突破了这个底线,如果没有外部压力,光靠对方自己的道德约束是很难奏效的。下场开撕这套方案,除了“挟粉恫吓”他之外,不知道还能有什么力量能够让他觉得“不撤稿”是存在风险的 。与虎谋皮,怎么可能?

我觉得很多时候,处在底端的“冒犯者”是有故意心态的,只要你下场开撕,自然就会落入为对方“引流”的圈套。

4.

就这么算了吗?对啊,不然咧!还有更好的解决方案吗?如果没有,那就只能这么算了。

闷亏,本身顾名思义,就是不便声张的。

就拿我自己来说,写博客的这十八年时间里,吃过的闷亏应该也不算少吧。被抄袭洗稿、稿酬下落不明的应该都有过吧,如果纠结在闷亏上,我这日子还过不过了。遇到来谈合作的,先把“防火墙”都筑好,这事情还谈不谈了。

及时止损这件事情,不仅仅是指处理好已经暴露的问题,还包括平复自己的内心,将精力聚集到更为重要的事情上来。

你看看春暖花开了,郁金香也上市了,价格还比去年的便宜。给自己买把花、收拾一下卫生、化个淡妆、发张自拍。这日子跟以前又有什么区别呢?你把日子过好了,比撕得过谁要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