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的五个基本要素

演讲的五个基本要素

文图 / 左叔

在很多人眼里,演讲相对于其他舞台表演的形式来说是结构简单的,但在我看来同为“舞台表演”的它其实与其他舞台表演形式在本质并没有太多区别,它同样需要一个具有舞台表演的基本能力(借用“声台形表”概念来阐述,此处所用均与原意有出入),在此基础上还有要有“文”把握能力。如果是一个人独立完成的演讲,这个人所具备的综合能力可能要比需要各工种彼此配合的其他舞台表演形式要全面很多。

第一要素是“文”,演讲的文本,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演讲稿”。我个人对于演讲的理解,它是一种诉求于核心观念传播的口头表达舞台表演形式,与诗歌朗诵的审美诉求不同,与故事讲述的语感风格不同,它更趋向于说理,通过演讲让听众能够接受其传递的核心价值、认同其讲解的事理等等。本质上,演讲稿就是一个“应用文”。一个好的“应用文”应该有它的立场以及它的对象,一篇好的演讲稿同样如此,它应该有演讲者自己的角色身份定位,以及面对的观众人群定位。只能着力解决好“我是谁”,“说给谁听”这两件事情,才有可能解决好“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说”、“怎么去说”这些具体而微的问题。

演讲是一个口头的、时间轴的、线性的表达,是不可倒逆的,所以在“文本”上的要求是需要避免过于冗长、过于复杂、过于书面的句式的,它不利于受众的理解和接受。演讲一般都会有时间限制,尤其是演讲比赛,甚至会单独设立超时或者不足时限的计分项。好的演讲,一定是以内容的传递效率作为优先考量的,而不是在有效时间里说了多少内容。所以,在文本准备的过程中,我一般都会劝演讲新手,尽量将文本做得稍微松一些的,语速节奏放慢一些,适度地增加一些停顿,留给听众反应和理解的时间,并非是特别流利、特别顺畅、特别在乎自己的感受地将内容表达完,而是要照顾台下观众的理解,将内容表达好。

第二要素是“声”,这里所说的“声”既有普通话的问题,也有发声技巧的问题,当然这两个问题都是系统问题,不是这篇短短文字能够阐述清楚,如果有机会我也会在这个领域多做一些探讨,比如如何让声音沉下来,比如如何发好本地语音里面比较难以克服的J字音发不到位的问题。这个声当中比较容易克服的是就是“话筒”技术当中的“电声”的问题。很多不常用话筒的朋友,会发现自己平时讲话的声音和经过话筒处理过后的“电声”不太一样,好像录音时的声音与平时讲话的声音也不太一样。这其中的原因是,我们平时自己在讲话的过程之中,自己听到自己的声音除“外耳”之外还有我们的“内耳”也在起作用。用了话筒或者听到录音,我们普遍的感受是声音变得“单薄”了。这主要的原因就是过滤掉了我们“内耳”听到的部分。

如何让自己话筒过滤后的声音也是好听的呢?除了练习,找到自己发音位置之外,似乎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每套音响设备都有它的特性,如果能够到场彩排,一定要找机会多试一试话筒的音效,找不找自己的声音与话筒之间配合的部分,如果时间允许最好连带舞台调度一起来试,个别场合的音响设备架设不合理,也许某个调度的位置会有“啸叫”声,如果预先彩排的时候能够知道这些状况,会减少现场表演出差错的机会。

第三要素是“台”,演讲是舞台表演,它是需要舞台调度的。一般演讲场合的设置通常有三类,第一类会设置讲台或者报告席,演讲者被固定在台子上,与观众之间隔了一个有形的台子,其实是有“距离”的;第二类是一支立杆话筒,演讲者与观众之间虽然没有有形的“区隔”,但因为立杆话筒的关系,演讲者被定死在某个位置上,失掉了可以舞台调度的可能。第三类是新手演讲者特别没有安全感的手持麦克风,但也是最有表现力的一种形式,因为使用这种麦克风有了舞台调度的可能性。演讲的舞台站位,一般都是居中的,左右调度的时候,一般也不会超过舞台左右的黄金分割点,前后调度的过程之中,一定要克服太冲台口的问题,很多演讲者觉得离观众者是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演讲效果会好,但距离过近会给观众压迫感,观众如果本能往后靠在椅背上,其实就需要你适度地往后调度一下自己的舞台位置了。

为什么要走?怎么走?肢体要不要动?怎么动?如果在演讲过程中,还在思考这个点我要走了,我要动了,其实是“不自然的”,效果是不好的。“走”,一般用于演讲段落的切分,通过“走”的间隙,让观众从上一段内容的消化中走入下一个段落的内容,而不是为了舞台表现的“自如”,也就是说不能为了“走”而“走”。同样,肢体动作尤其是手部的动作。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讲话时也是会有手部动作,而且做这些手部动作的时候,我们常常是没有太多意识的。如果我们细细回想做这些手部动作的情境的时候,我们不难发现出现这些手部动作的场景,多半是我们语言已经无法办法表达我们内心情绪的时候。比如我们指着别人的鼻子破口大骂的时候,比如我们想要为别人指一条距此极远的道路时,我们就会比手划脚地去讲。在演讲当中其实也是一样,当我们语言的力量已经不足以表达自己的时候才会用到手,别让手成了你演讲的主角。

第四要素是“形”,演讲的形体。我觉得好的演讲者应该是注意自己仪表仪态的,会从着装、步态等细节为自己多做练习。我简单概括了一下,演讲的形体的要求,大概就是这四句话:人要精神,衣要整洁,面要有情,眼要有神。可能是流行文化的关系,很多站在台上年轻的演讲者形体也会是垮垮的,肩不平、背不挺、胯向前,两臂紧夹身体、耸肩等小毛病,其实在日常生活当中不会那么明显,但一旦放在舞台上就会放大,就会让台下的观众觉得“不是那么舒服”。与其他的舞台表演高要求不同,演讲基本上只涉及到基本的站立行,唯有多练习、多看视频回放才能找到自己的问题在哪里,才能有机会去克服掉。衣服的整洁得体,基本的礼仪还是要注意的,需要着制服的场合应该按规定着制服,如果没有明确要求,应该按照一般商务礼仪的要求来着装。如果能够预先知晓演讲场后的背景主色调或者舞台环境的色调,应该综合考虑服装的搭配,如果无法知晓建议男生深浅各备一套,女生冷暖各备一套,以免自己的着装成为“伪装色”融入背景板。

面部表情要自然,不能没有,也不能过于生动。光有声音,没有表情,台下观众会觉得愕然;表情过于夸张,失掉了控制和管理,会让摄影师很伤脑筋,因为常常最后挑选照片的时候很难找到像样的。表情是需要练习的,每个人脸上的表情“适度”的值是不一样的,这个得自己琢磨出来。在演讲的时候,表情与表情之间的转换不要太快,一个表情在脸上可能需要停留个十来秒,为摄影对焦拍摄创造条件,也让很多情绪的表达、转折显得从容一些。眼睛要神,不要惧怕、回避与评委、观众的眼神交流,与表情一样,交流定点后不要过于闪烁,或者迅速转移到下一个聚焦点,游移的眼神常常会给人紧张感,分散掉听众对演讲内容的关注度。

第五要素是“表”,这里所说的“表”其实就是演讲的状态,演讲,演讲,就是生动的讲,生动就是这个“演”字。想要生动的第一步就需要我们克服的羞怯和紧张的情绪,只有在此基础上才有“演”的可能性,一旦处在紧张的状态里,“演”就会变形。克服紧张的方法有很多,我个人觉得最为管用的办法就是充分的练习,只有充分的练习才能在上场时拥有一颗“定心丸”,遇到各种技术状况时才能保持临危不乱的态度,可能在“肌肉记忆”的惯性中,一边保持着流畅的表演,一边还能让大脑留出一点精力用以处置突发状况。

好的演讲,不仅仅是演讲者创造的,同时也是台下观众和整体氛围缔造的,观众同样也是演讲的参与者,他们给予的及时反馈、他们所营造的现场氛围,都会带给演讲者激励。在特别“干”、特别“紧”的场子里,演讲者要有主动化解它们的意识,把场子“炒”热的意识,结合现场的状况,适度调整自己的开场白,将观众从刷手机的状态拉进活动现场,同时也能将自己从冷场的尴尬中解救出来。不能一味地硬着头皮“干讲”,一个好的演讲并不是一个流畅的表达,一个好的演讲是演讲者与观众之间共同缔造的认同与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