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左叔
受邀给孩子们上了一堂作文辅导课,在讲解观察规律的时候,我提到了两个字“套路”。我自以为孩子们应该是懂的,回来想想孩子们才读三年级,我在这个地方的讲解还是有一些措辞上的失当。
我告诉孩子们,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不要因为害怕擦掉重写而抗拒修改这件事情。因为我们一定有办法找到更加“精准”的字眼。所以,我在讲解这堂课的时候,也有不太“精准”需要修改的地方。
我在反思到底是从哪里得来了“套路”这个字眼。后来想想,我的确有与其他家长在探讨作文辅导时听过。有些家长对小学作文模式化是反感的,认为它抹杀了孩子们自然表达的天性,小学作文一定要写得那么“套路”吗?
我有反思过这个问题,的确所谓模式化的作文会抹杀孩子们自然表达时的流畅,但我总觉得“套路”是孩子们写作文必经的阶段,是绕不过的。这就好比习武练艺,确实有天资聪颖,任督二脉全开的孩子,但绝大部分的孩子还是从“扎马步”、“练套路”开始的。
“套路”这个字眼相信原本是比较中性的,近几年越来越多贬义的沉淀,放在孩子写作文上讲多了自然也会惹人反感的,但是我们如果换一个字眼也许会比较好接受一些,比如说“普遍规律”。让孩子按“套路”写作,其实就是想让孩子尽快地熟悉写作文的“一般规律”。
三年级,孩子写作开始脱离了看图写话,脱离写作现场提供的素材,进入到了需要自己解题、构思、选材、落笔、修改的写作过程。这个阶段写作的文字量一下子上了很多。虽然每个孩子具体的情况不一样,但一定有不少孩子是卡在构思上或者素材选择上的,而“套路”就是帮助他这“卡壳”的时候找到解决的办法。
小学阶段的作文,不是写人就是写事。如果还有其他的题材,其实基本上都是可以往这两个方面靠一靠的,总有你用得着的地方。
写人抓特点。孩子们比较好表述的是外貌特征,比较难以掌握是内在性格品质,这个时候我们要教给孩子们的“套路”是什么呢?是要让孩子知道,内在的品质性格是需要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反映的。要写一个诚实的同学,一定要搜集到他诚实的具体事例。
写事重经过。这个地方容易形成两个极端,一个是写不出来,常常一句话就说完了全部内容。“今天,老师带我们去秋游了。”;另一个极端是写是写得出来的,前言不搭后语,颠三倒四,不知所云。而写事的套路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些问题,写事的最最基本的套路就是:“开始……接着……然后……最后……”
对于写不出来的孩子,这个“套路”可以引导他们观察和思考,捕捉到故事启承转合之间的细节,把现场有趣的、动人的内容写到作文里。对于时间逻辑、事物发展逻辑掌握不好的孩子,这个“套路”可以帮助他们把握好事物表述的规律。
小学的语文教材里面选择的很多范本内容都是符合这些规律的,今天上课时我就举了二年级课文当中的《秋游》,第一段总分,第二段写天空云的形态变化,第三段田野里各种庄稼不同的颜色;第四段写同学们的表现,这一段里面先写了孩子们的大动作,又写逮蚂蚱这样的小动作,接着又写了有声音的动作。最后还有一些总结提炼的收尾。
这里都是满满的“套路”,一般观察的规律,由远及近,由上至下,由表到里,由一般到个别,有普遍到特殊,几乎都在里面有所呈现。家长如果有时间,一定要陪着孩子去精读课文,尤其是碰到孩子要背诵的课文,要让孩子厘清段落文意之间的关联以及潜藏着的“套路”。
孩子们只有熟悉了这些“套路”,将四溢的、灵动的、不受控的表达欲望归拢到“套路”里面,扎实好基础将来才有可能凭着悟性,将这些“套路”化为无形。等到他们在写作的时候,不需要这些“套路”来帮助他们克服“卡壳”的问题时,那他们就会拥有将我拍死在沙滩上的能量了。
感谢实验小学邱老师提供图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