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真的,而这个世界是多维度的

文图 / 左叔

作为一本“宏篇巨作”,《基因传:众生之源》这本书的切入口其实是非常微小,且带有私人性质的,美籍印度裔癌症领域的专家,也就是这本书的作者——悉达多•穆克吉先生,在开篇之处便是从回忆自己家族精神病史入手,再转头去回溯基因研究领域的历史,一下子将那些看不见、摸不着,却又与我们每个息息相关的基因一下子拉到我们的眼前。

这样的结构安排,让我想起了当年柴静在做纪录片《穹顶之下》的时候,对于雾霾这种我们能看到,却又无法看清,一般民众需要科普一下才能掌握的知识,也是籍由自己女儿的病情作为切入点的。我一边读,一边在问自己,这样的结构安排只是某种巧合吗?

只是单纯地考虑与接受对象的贴近,尽可能采取更有利于传播方式,还是暗合了我们在探索求知的过程之中,好奇心驱动的原理其实也是依靠着与自身的某种贴近性。

因为自己有切身的体会,所以才有想要去求索的欲望。作者在表达时的那种关切之心,其实是可以透过贯穿整本书的关于他个人家族遗传信息来看到的。

这种关切之心,其实有感染到我,我也在回想家族遗传上的一些不可解的小地方,比如我与父辈、祖父辈都曾在少年时被落水的梦魇袭扰,并且引发睡梦中的腿部痉挛,过往我对此的解读可能是水乡生活某种隐匿的现实焦虑在梦境中的折射;再比如我与我女儿在左臂相似的位置都有一块蓝色的胎记,大小型状几乎没有太大的出入,只是她的略淡一些而已;我也在担忧因脑胶质瘤过世的岳父会不会通过他的女儿将这一病症的遗传信息传给我的女儿;再比如,我的姨祖母年轻时精神状况上的问题是否与我的姑表妹精神状况上的问题存在在某种必然的基因遗传的联系。

我大概就是带着这些问题,读完了这本看起来极有可能会半途而废的书。读完之后,会有一种莫名的怅然,这种怅然中有一些反思和质疑,会觉得长久以来,凭借刻苦努力达成的一些“成果”未必全然是受控于自己的努力,极有可能外显的“努力”也是由基因中的某个无意义的编码所造就的,更不要谈所谓的爱与喜欢、追求与向往了。然而这种“丧”的感觉,反而会让我强撑着某些信念,比如爱是真的,这个世界是多维度的。

科学的求索过程显然是极度艰辛的,受限于时代发展、科技进步、实验方法、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的左右,更像是一个混沌系统之中那股积极向上的力量,虽然不可阻止,但却常有曲折。

在这本书里,我常读到某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突破,在现实中发生时并没有引起同时代人的足够重视,而是在后世代的眼界里、语境里找到了现实的意义和价值,在不断地挖掘之中同时代与之相佐证的一些周边资料才慢慢浮现。就像有些艺术家,活着的时候作品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然而时间总归会给他一个交待。

读这本书另外一个观念上的冲撞,是文字记述下来的历史或许不是“一个让人随便打扮的小姑娘”,但它确实是多维度的,每个领域的书写者都有他们不同视角的解读。

关于二战德国纳粹的暴行,在读《耶路撒冷三千年》的时候,我读到更多的是关于宗教信仰、地缘政治、大国博弈方向上的解读,它打破了我在学历教育阶段政治经济矛盾激化不可调和那一套的固化观念,而在《基因传:众生之源》之中,对于纳粹集中营中的诸多残酷的人体实验,“优生学”这一伪科学造的孽更多。

每个不同层次的解读,距离历史真实的远近不可考,但不同的视角会让历史更为立体一些,而人也不至于僵化在某一认知上,还自以为把握到了唯一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