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了独立思考,才有可能包容不同的声音

文图 / 左叔

不记得是前天还是大前天的下午,临时有事去传媒中心开了个短会。结束时,在电梯口遇到位有些时日不见的熟人,等电梯上来的空档,免不了寒喧几句天气、房价等容易化解尴尬的话题。可是都说完了,电梯仍旧迟迟不肯上来,不得已的情况下我又开了个话头说到了子女教育。

这一提不要紧,提了就有收不住的感觉。我俩就带着这个话题,等来了电梯,又从十三楼一路聊到了底楼,其间有人进进出出都没有打断,出了电梯仍旧意犹未尽地又讲了几句。直到催促的电话来了,他这才又折回去上楼录制节目。

他囧迫的境地与几年前的我有几分相似,孩子开学刚读小学一年级,免不了有诸多不适应的地方。我与他的体会是这一样的,这几年,幼儿园阶段的教育几乎都是素质教育的“放养模式”,师长对孩子在学校里的表现表扬鼓励居多,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创造性,可是到了小学阶段一切还是回到了一板一眼的“圈养模式”。

他举了一个孩子在学校里碰到的具体事例,但是牵涉到我可能也认识的人,所以也不便在此细说。大致的情况是,解决某个问题时,家长在作业辅导中教会孩子用某种方式方法,在老师那边得不到认可。老师强调必需要用课堂上教授的办法,“一丝一毫都不可以有差”。他说到此处时,便有些气不过,慨叹了一句:都什么年代了,还搞“一刀切”这一套。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求学年代的一件小事,现在想来也是觉得颇为“不合理”。数学解应用题,我一直记得有一位老师要求我们在解题答案里一定要先写“答:”。如果不写,纵使答案是对的,也是要扣分的。有一次,我记得只写了“答”,没有写冒号,分还是被扣了。此后,我便学乖了,言听计从,在这个问题上再不敢有丝毫马虎。

在和他有这番对谈之前,我一直没有意识到创造能力和规矩意识之间有个性与共性的矛盾冲突,而我一直也迷惑在是要鼓励孩子个性发展成为“极少数”,还是要让孩子融入进“大多数”之中。暑期,给孩子报了一个作文训练营。熟人知情后几乎都会反问我,为什么不自己教呢?面对这样的问题,我通常都是推托时间精力,但实际上我其实是担心教不出来应试教育中那种想要的样子。

我始终觉得小学作文的第一步是观察,看到了什么,然后是第二步,想到了什么,接下来才是第三步,怎么去表述,所以“观察”是最为基础的根,教会孩子如何去观察在我看来很重要。可是,应试教育模式里,常常会将第三步“表述”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因为要用“排比句”来表述,所以孩子在“观察”中捕捉到的细微动人的地方被“格式化”、“套路化”了,很容易失了少年特有的“天真自然”。

我不知道,让孩子去参加作文训练营是是传统文化中“中庸”的因子在作崇,还是“随大流”无心为之,但我明确地意识到,其实很多年我们一直都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不仅仅是身为家长的我,还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网络世界里种种“群体无意识”的现象。

刚骂完抱摔孩子的警察,转头又去遣责不守法规的妇女;批评完草菅人命的医院,回头又重提妇女自立自强;骂完许知远委琐下流不靠谱,又去赞美他是“真正的奇葩”注定孤独。舆论的风头不停地变化,众人如草一般倒伏在没有“独立思考”支撑的尴尬处境里。

写到此处不免又联想到最近在读陈丹青《草草集》的经验。这本书的阅读过程特别艰涩,几度难以为继。倒不是写的内容不感兴趣,也不是不能理解他活过的时代背景,只是批判的“语境”不是各类出版物中常见的“人云亦云”。虽然书中多处是“往事重提”,但也有几处是对“当下的质疑”,读到时免不了会有“心惊肉跳”,顺道也在怀疑所谓的“出版审查”是不是也只是个“形式”而已。

一边读,脑海里一直在浮现自己曾经思考过几的句话。现如今的社会里,最“反动”、最具“批判意识”的是五六十年代出生的那一拔人,尤其是这一拔人之中后来出去“见过世面”那个群体,在最好的年岁里被突如而来的时代洪流冲出了荒芜了人生,又有机会看到外部世界的冲击,心中有不平处自然多一些后天的“反骨”,有些已经脱离体制、成为握到话语权的角色,但仍然是“面红耳赤”的战斗状态。

至于后来“70后”、“80后”乃至“90后”、“00后”,成长的环境相对宽松,人生发展没有遭遇“嘎然而止”,在他们的全球视野里看到是一个大国日渐崛起的进程,纵使身处的环境还有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但“一切向好”的灌输和认知还是培养出朴素的“爱国热情”,这一点也许可以从电影《战狼2》的破票房纪录的观众群体年龄阶段分布找到印证。

每个人都不避免地会落下时代的印迹,格局、境界、认知等各个领域都不可能幸免。无论是设身处地去体谅,还是“面红耳赤”地去争论,其实都是基于每个人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的。尊重他人的想法,其实与砥砺自己去独立思考本质上是一样的。

所以,我在想也许只有学会了独立思考,我们才有可能拥有倾听不同声音的包容吧。

陈丹青,1953年生于上海,1970年至1978年辗转赣南与苏北农村插队落户,其间自习绘画。1978年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深造,1980年毕业留校,1982年定居纽约,自由职业画家。2000年回国,现居北京。早年作《西藏组画》,近十年作并置系列及书籍静物系列。业余写作,出版文集有:《纽约琐记》《多余的素材》《退步集》《退步集续编》《荒废集》《外国音乐在外国》《笑谈大先生》《归国十年》。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理想国
出版年: 2014-1
页数: 302
定价: 36.00
装帧: 平装
丛书: 理想国·陈丹青作品
ISBN: 9787549550135
简介:
本书是陈丹青近年来所写杂文和随笔的结集,按主题分为艺术、影像、社会以及木心四个部分,各篇主题与内容虽有不同,却不难读出作者一贯独特的见识与风格,全书或谈及艺术,或论及历史,都极具知识性,并引人深思,延续了其旧作的高水准。在杂文之外,特别收录陈丹青纪念木心文字三篇,其中《守护与送别》,记录了木心去世前后的点滴瞬间,与以往嬉笑怒骂的杂文相比,伤感、动人而更显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