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燕 x 工厂女孩:用诗歌的语汇歌颂这个时代的经痛

慕名这本书说来也蛮长时间了,但说实在的,也就是一种好奇心的驱使,这大概也是这种体验式作品吸引人之处。我并没有想着要将它置在时代洪流的背景去读,也不愿意去看这样的一本作品能否承载所谓的各种意义。事实上,我也一直反感,一定要给各类作品赋予所谓的时代意义,并不是时代意义不重要,而是很多作品本身并没有这方面的支撑力量,如果只是一厢情愿地努力往上凑,相信每个读者都可以读到那个大写的尴尬。

初读前几章的时候,最直观的感受是,作者丁燕作为诗人那些已经自成体系的语汇,与惯常读到的纪实类作品之间的语境之间的差别。这种差别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格格不入的,是你看到廉价蛋糕上那看起来还不错的裱花,泛起来的食欲与第一口咽下去五味杂陈的冲突;是那种城乡结合部看起来门脸不错的小店,推门进去点了盘菜,筷子头翻捡时无意中发现昆虫尸体时的错愕。

读的时候,你总觉得是她错了,等停下来静一静的时候,你发现原来是自己错了。这种“错”既来自我们的视而不见以及无知无畏,同时也来自阶层隔膜以及社会割裂。继续读,你会发现她的语汇用在这样的选题下的“化学反应”,虽然是纪实作品,但作者还是运用了本该出现在诗歌里的大量意象来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感受,那些本该用以歌颂自由、季风、原野、牧场、大漠、新绿、收获等等的词汇,开始用在贫困、伤害、噪音、经痛、腥臭、黑暗等等上面的时候,你读到了这个时代的荒诞以及我们的认知错位。

自动化生产线上女工的爱与哀愁、上个世代的女工与自己的女儿两代人之间的冲突、异乡客身份的女工以及广东偏远乡村底层社会身份的女工,从女工身份脱离出来成为按摩师但仍然对某个字眼介怀的女工与委身于老男人没有名份生儿女育的二奶,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小故事连缀起来,丁燕企图描绘一个女工的群像,并追溯其所肩负的典型意义,但她将自己放进去了,于是这些文字就不是第三视角的客观陈述,而更多的是主观情绪的表达,这大概也是作为诗人的她比较专长的领域。

作者大量内观自我的感受性文字,绵密浓稠如同泥淖,读起来让你深陷在情绪的起伏之中,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纪实类作品应该给予我们的引领带动与启发思考。当你的目光所及之处都是这样大量绵密的、感性的文字时,你关心的是简单枯燥的体力劳动对人类心理层面、生理层面上的消磨与损耗,你开始理解早先各类媒体新闻里面中反复出现的自杀事件,那些所谓“血汗工厂”里的花季少年因为不得不成为产业机械链条上的某个部件,而失去了活着的价值,感受到生存的无望,进而选择以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你会关心个体的生死存亡,反而看淡了上溯制度机制以及社会发展的根源,木然地认为这就是现实,虽苦难可悲,但本就如此。

工厂女孩不是一个新鲜的选题,也是一个容易出彩的选题,上个世纪便有影视作品《外来妹》(打工妹?)轰动银屏;工厂女孩大概也是一个不会过时的选题,一个极难做出深度的选题,似乎各路人马都能写点什么,因为它就在当下,就在我们生活的周遭,但因为贴得太近,我们本能地无视或者失焦,觉得太过底层、太过现实,离所谓的“真善美”太远;因为贴得太近,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二元社会、城乡差别,再远处仍旧是迷雾一团,不辩方向,无力施救。

作者: 丁燕
诗人,作家。二十世纪70年代生于新疆哈密,汉族。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本科,新疆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诗作入选百种诗歌选本。出版诗集《午夜葡萄园》,曾获得多种诗歌奖项,2011年获第三届“中国当代十大杰出青年诗人”。同时从事小说、散文、评论创作,有长篇小说《木兰》、散文集《和生命约会四十周》、《王洛宾音乐地图》等。2010年迁居广东东莞, 专事写作,系东莞文学院签约作家。

出版社: 外文出版社
出版年: 2013-5
页数: 296
定价: 32.8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铁葫芦·文艺馆
ISBN: 9787119081755
简介:
讲述80后、90后打工女孩的寻梦历程
追问现代工业洪流中的个体命运
在东莞,这个中国最大的制造业基地,数百万女孩从乡村奔赴这里,固定在流水线旁,日夜重复着机械的劳动。
在工厂,女孩们每周工作六天,每天工作十一个小时。
在流水线上,人是固定的螺丝钉,每个身体应该采取的姿势,都被清晰而准确地规定好。一个简单的动作,一百次地重复,一万次地重复 ,一万次乘以一万次地重复。一切围绕着机器旋转,人成为无意识的附庸。
2011年,为深入理解东莞工厂女孩的生活,诗人丁燕先后在两家电子厂、一家注塑厂打工,经历了200天最真实、最深刻的工厂生活,记录下这些工厂女孩青春、爱情与梦想的萌生与破灭,也是对裹挟了无数人命运的现代工业洪流的追问。
只有亲历过工厂生活的人,才能写下这样细致、敏感、真实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