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不知道庄雅婷是谁,也许曾经在哪里读过她的文字,但这个名字一直不曾留给我什么印象。看到这个名字,我第一时间想到会是台湾琼瑶剧里角色的名字。
我没有去考证这倒底是作者的本名还是后来自己取的笔名。如果是本名的话,那就不必再去深究了;如果是笔名的话,我倒觉得她有点“挂羊头卖狗肉”的嫌疑。这“像雾像雨又像风”的名字与直来直往的文字风格根本不搭,远不及她在百度百科里面的曾经提及的曾用名来得合适,“北京女病人”带着点瘨邪的味儿。
前前后后,快两周时间,点缀日常的工作生活,闲来翻上几页,忙起来也有可能数天不看。这大概也是很多人的阅读的状态,很少有大段大段的时间可以专注在某一本出版物上了。
也许是专栏文字或者博客文字最终集辑成册的关系,虽然主旨脉落上有点散,但读起来倒也算是轻松。这种“网红”(实在是想不出一个更为确切的字眼了)日常文字集辑成册的,其实后期编辑工作显得更为关键,要从那么多点阅量高的短文之中,提炼出一个精准的主旨脉络,又将那些散落在流年里的文字串成有血有肉的章节,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我说这句话的意思,这本书也许某个篇章是精彩的,但要整体来看的,总觉得少了一股子顺畅的气韵。
读到后半段的时候,我明显有一种时代的隔膜感,总觉得她讲话的话,提及的一些观点是个旧话题。后来翻了一下书底的版权页,原来我手上的这一本,是2010年10月的第1版第1刷的。想想这大概也是觉得是不够新鲜的根源,可是转念一想,这也有够恐怖的,2010年到现在也不过五年时间,可是为什么在男女之情这个问题上,怎么会有这么强烈的时代印迹,不是说男女之情是亘古不变的伪命题吗?是这个时代变化得太快,还是另有原因。
书中精彩的文字部分,多半集中在劝慰都会女性直面人生残酷方面,猜想这大概也是她受人追捧的原因吧。都会女性自持经济独立,在感情问题常常挣扎在自负与自欺之中,的确也需要一些当头棒喝式式的直白文字来吼醒。她一面精炼出亦舒笔下人物的类型化的风格,一面从残酷的现实挑剔出此种类型的人的病根,得出在当下活得山穷水恶的结论。
印象最深的还是她关于“钻男”(大概就是“钻石王老五”在那几年流行的称谓吧)的4C标准概括,戏谑之中带着一丝同情,仿佛那些想法里也有自己曾经动过的心思一般。那几年关于“自行车后笑”还是“宝马车里哭”的讨论的确也曾引发热议,可是在我的观念里面,男女之情与婚姻嫁娶本不是一件事情,情意萌动在前,可以不计将来;可是一旦走到婚姻这一步,绝大多数人还是要将损益率摊开来细细研究的,纵使有些不计当下的,多半也是因为“看似绩优”走了眼的。
我也扮过几天“情感砖家”,但在我眼里,情感专家多半是无用的,一来,情感专家多半不自医,常常自己的问题比来访者还要精彩,并且困在里面不得脱身;二来,也像庄雅婷所言,迷恋某一类型的人,常常是写在DNA里面的,道理都懂,事情搁别人身上行,但搁自己身上却行不通。好在,读者也不是墙头草,听之任之,最常见的还是像你我一样,挑些顺耳的字眼偏听偏信。
作者: 庄雅婷
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
出版年: 2010-10
页数: 215
定价: 25.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07532685
内容简介:
男女之间到底还能有多少是非可谈?其实不过是那些反反复复亘古不变的痴缠,用庄老师的话说,这里面多数是智商问题。既然如此,那些想要“疗伤”的年轻人们,在爱得死去活来之前,不如先读读这本书,补补脑,这样爱起来或许更给力。——《那些有伤的年轻人》
作者简介:
庄雅婷:传媒人士。专栏作家。情感专家。专栏散见各大报章杂志。著有《爱你就像爱生病》,《那件疯狂的小事》,同名博客曾获国内外多项大奖,现居北京。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