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与人讨论关于幸福感的话题,有人提及在媒体上常见的“幸福指数”企图来衡量这个难以量化的概念,会将中心城市和这以外的地方做一些比较,从交通出行、收入开支、文体设施、医疗保障等等来一一量化,将一种精神层面的观感物化成各种指标。一线城市的生活真实面目,有时候不必描述也有很多人自知甘苦。每天上班一两个小时在路上折腾、一日三餐随便解决的寡淡餐食、居无定所为一片瓦打拼的小白领生活,并不是什么幸福的范本。在大城市的天幕下,每个人都有需要背负的东西,幸福指数的确不高。
认识的朋友几乎都是背井离乡、弃了牛羊、麦田,挣扎在城市天幕下的孩子,他们以举家的财力完成了最起码的大学教育,有自己的学识、能力和本领,在祖辈们不熟悉的环境里谋生,他们对于泥土和作物的气息仍然会有一些依恋,不习惯大城市的尾气、噪声以及涌动的人潮,他们一直只是把这个城市的繁华当作站台,而自己只是一个过客罢了。也有一些是大城市的原生土著,他们熟悉这些城市的肌理脉络、掌故和变迁,但仍然对中心城市不抱好感,他们会把假期当成他们出逃的籍口,去任何不是城市的地方透口气。
在整个社会还在城镇化的进程当中,已经有人选择逃离中心城市去卫星城市生活 ,只是奢望享受上班五分钟的便利。当然也有一些人放不下,因为没有办法脱离掉自己已经熟悉的环境和小圈子,这就像是运行在飞轮上的惯性,无法控制和左右。小城市也有小城市的不足,虽然去哪里可以步行即到,但傍晚六点便停开的公交还是让人感觉到些许不便,没有什么文化活动,很多人的消闲只剩下了麻将,想要一些精神层面上的享受,其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所有的事情都会有得有失。
去量化幸福其实不必,逃离中心城市其实也不必。对于这个概念的观感,我会把它定义成满足、期许以及被需要。坦然面对自己已经老去的梦想,对未来的生活仍然有不多的期许,这些期许都是事关平实生活层面,不太奢求,但又不肯将就。对于第三个幸福感的指标,我常常觉得是一种因为成长而积累出来的,被工作需要着、被家人需要着、被责任需要着、被自己未完成的计划需要着,这些需要让你不敢言弃、不忍言弃、不会言弃,在未完成前是压力,在完成后是一种满足的幸福感,属于男人这种动物自豪感的组成部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