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左叔
现在回想起来,我在快三十岁的那个年龄阶段,其实是很羡慕四十出头的人身上那种由内而外呈现出来的笃定感。我自己在那个时候,表现得不够淡定,常有焦虑感,觉得这枯燥乏味的日子一眼望不到边,而自己想做的事情却遥遥无期,看不见一个明确的方向。
当时,我身处其中,无法看清自己的状态,只能凭一腔愚勇误打误撞。现在,我能够相对平和些看待自己的过往,我能意识到在自己的那个年龄阶段,我正承受着一个由“非常自我”的状态转变为“渐渐向现实低头”的状态。
这个过程对于我自己来说,是非常拉扯的。这种拉扯不仅仅是现实层面的,精神层面也会有所体现。我猜想,绝大多数人在这个年龄阶段应该都有相类似的经验。
人生走到这个年龄阶段,婚恋、家庭、置产、育儿等诸多事项接踵而至,每个人都在经历着巨大的人际关系上的变化,不仅拥有了爱情,也开始拥有了债务、承担起责任,更是能够明确地感受到现实生活带来的巨大的压力。
与这些压力相对应的,是一个年轻人尚未具备防御能力的内心世界,是一个年轻人尚未醇熟的自我认知。一方面是敢闯敢试的贸然,一方面是不知深浅的疑虑。
除了不知道自己能否负荷,内心就会有点慌之外,还有一丝遗憾,不知道那些曾经激励自己彻夜难眠的梦想,是否就此终结。这些都会拉扯着我们,让我们不那么从容,不那么淡定。
历练成就了从容和淡定,一个人对自己的认知越接近现实的状态,越容易拥有这样的气度。然而,人的自我认知,不是凭空来的,是需要经历一些人和事,将其作为镜子来参照,才能有所完善的。
哲学家叔本华曾说,一个人的自身拥有越多,那么,别人能够给予他的也就越少。正是这一自身充足的感觉,使内在丰富的人不愿为了与他人的交往而作出显而易见的牺牲。他们更不可能因交往而否定自我。
他还说,相比之下,由于欠缺自身内在,平庸的人喜好与人交往,喜欢迁就别人。这是因为他们忍受别人要比忍受自己来得容易。我始终觉得,一个人的“自身拥有”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一夕之功无法达成的。我们是在与他人的接触和交往过程之中,在忍让、谦和之中看清自己的边界在哪里。
虽然我们很羡慕那些不会轻易被外界左右的笃定感,但这笃定感同样是由无数的慌里慌张成就的。我们不应该去完全否定自己频频出错的那个年龄阶段,我们也不应该完全断绝与他人的交往,不去包容他人、迁就他人,如果没有那个阶段,是没有办法达成现如今处变不惊、从容笃定的。
反倒是希望能够有多一些的机会,在自己相对年轻、有闯劲的年纪里尽早地看明白这一切,去经历一些人和事,找到自己愿意为之努力和付出的方向,不断地丰富自己所拥有的,将自己外在那个壳锤炼得更为耐摔打一些。
在自己没有方向的时候,看看别人怎么去走的,也是一种学习借鉴。有些时候,戏棚子底下站久了,才能更为明确地认识到自己是应该坐在台下,还是站在台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