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编辑部的故事

真得是许久不读书了,上一本“枕边书”前前后后翻了很久,终究还是没有读完。夏天换凉席子的时候,觉得碍眼,于是在收被褥时顺手放进了柜子里面。很多平面媒体都在感叹阅读时代的终结,多半是出于对平面媒体处境的担心,但越来越少人看书,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电子媒体也大呼“轻阅读”时代的到来,文章越来越短,段落越来越散。

我也在找自己的原因,一半是因为网络,我的眼睛已经开始渐渐适应长时间对着明亮的电脑屏幕,我曾以非常快的速度看过电子版的《京华烟云》,而且并不觉得吃力;另一半是因为有太多琐碎的事情需要应付,发觉人过了二十五岁鲜少有一些可以放纵自己的机会,不像少年时可以一书在手,纵容自己去读的欲望直至天光发亮。于是,当我在书店里面看到红色细纹纸封面的《三联生活周刊·十年》时,心里生出一丝悔意。

这是一本由曾经或者正在《三联生活周刊》编辑部工作的编辑记者们去撰写的书,对于喜欢这本杂志的读者来说,差不多每个人的名字都是似曾相识的,他们中的很多人现在都离开了周刊,有的去了其他的新闻媒体,有的甚至转行去做与媒体无关的工作,但似乎在每个人的笔下都有对净土胡同那段往事的怀念,以及一份曾经为周刊工作过的自豪感。这是一本有传统精神继续与新的社会背景下革新的杂志,有它所倡导的精神领域的生活,我在某种程度对这种精神的凝聚力有一种如宗教信仰般的崇拜,也相信在这种人文气息浓厚的环境里面才最有可能激发一个从业者最大的创造力。

这本书里面的文章大多琐碎,每个作者都有自己的角度和看法,记述的重点又不径相同,编辑部里的趣事、采访中的惊奇、传奇人物的风貌、事件背后的来龙去脉,有的语述平实,有点妙笔生动。只要是耐得下性子,便会从字里行间里看到这个杂志的成长,以及它所努力的方向,这是一种不由人员的更替而改变的方向。

我读《三联生活周刊》是从大学时代开始,跟大多数普通人一样,我最喜欢的栏目是《生活圆桌》,最不感冒的是经济类的文章。从这一点来看,《三联生活周刊》在某种程度与王家卫的《花样年华》有些类似,看得懂的,大多可以看出欲望与掩饰,看出机缘与错失,而看不懂的人也可以借由张曼玉的旗袍和繁华盛开的六零年代来凑个热闹。或许你可以将其理解成定位不够精准,但我也可以固执地以为这是生活的本来意义。

时代不停地朝着走,对于三联生活周刊而言,十年的光阴或许只是一个开端,那些散落在净土胡同中的往事或许会在日后的阅读能力丧失的年代被人重新想起,那些编辑部里发生的故事最终变成一个一个扑朔迷离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