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市:停车借问暗香源

三家市

去三家市纯属意外,起因是一顿午餐。地点在陆渡一家做台湾菜的小馆子,位置在中市路与郑和路交界的拐角处。市政维护店面外墙,一排脚手架令人手畏,加之又临近岁末,但仍有食客在用餐,未及进门,便猜想这口味必定是服得了众的。试过之后,忽然想起早年间在福州老街寻知名鱼丸老店的经历,人生中总有一些记忆因为此后人生不断丰富巩固,而成了骨子里的存在。用餐毕,觉得离上班的时间还早,一时兴起便说要去三家市转转。天空飘着冬雨,一路上车窗侧玻璃一直起雾,一路擦到目的地。其间还在通港公路上走错了方向,小开了一段,又折了回去。颇有一点世外桃源、寻得不易的意思。

入得村口,扑面而来的是翻建后簇新气息,在一段书有“三家市:700年古村落”字样的照壁之外,便是现代体育健身设施以及篮球场。不能不说这不好,因为毕竟是方便百姓之举,只是这中国式的保护多半不能做到修旧如旧,一边与时俱进,又一边喜欢做一些旁白注解,如“五岳之尊”、“某某故居”之类的题跋,生怕他人不知其深意。稍走两步,寻常人家的样子便出来了。一户人家的房子结构奇特,前后三进的规模却又十分奇巧,进深短与窄,楼阁与天井从外面看是重叠在一起,不知道内里结构怎样。西边山墙上有如徽派的马头墙的设计,一排穿孔铁器从拦腰处一直布到檐下,不知作何用途。

村落普植银杏,岁寒时分,叶落贻尽,但也能猜得出秋至金叶如蝶时的场景。一户人家前院植了一株大的,后院又植了七八株小的,空余些未及修剪的枝桠。那枝桠应是过密了一些,通风不佳大概不利于银杏结果,想必是没有人尽心打理。倒是后院临河,圈了一圈网,散养了一些鸡,网落河底,却也不曾见水禽。村里面人迹了了,但凡见到的多半是有点年纪的,家家闭着门户,空留冬雨滴落青砖街道的声音。路边一间杂货店开着门,门口雨棚下一矮方桌空着,一副纸牌摊在桌上,怕是刚刚散场。江南冬日,阴雨不绝,百无聊赖之外的一点欢愉。

复往里走,一个拐弯,便是当年繁华的街道了。说是街道,其实与如今的巷弄规模差不了多少。八尺来宽,一里余长,一片黑黑的檐头如舟一般无声憩在冬雨里。有些旧时店面在,木门是那种一扇一扇拼起来的,与故乡运河畔的南城旧街有几分相似。木门是纯手作的东西,严丝合缝不易,所以常常需要在门后编上号码,拆开做生意的时候,一扇一扇地叠好,晚上收档,再按顺序一扇一扇地拼上去。旧时的东西总是带着几份淡定的繁复,不似如今的电动门,只需按钮一掀。街的尽头是一处讲书场,未开门,隔着窗户能看见里面唱评弹的小台子,几张条凳和板桌。再往前走,原路风格尽散,一门人家铁皮雨檐哗哗作响,扫了兴致。

复折回来,自讲书场往北一拐,便看到一处小庙杏黄色的围墙。路遇一老妇,不待问起便操着吴侬软语说了一句什么,指了指庙门口,想必猜到雨天这一行是来寻庙来的。李王庙供的是谁,实在是猜不透,一开始以为大概是托塔李天王。立在庙门口瞄了一眼,发现主位上却是一尊女菩萨,上手两尊小神的模样,下手一尊男神年纪稍长,忽然间就迷糊了猜想。待转到庙外数人才能合抱的银杏树下看到一些典故,才联想到大概是什么托孤忠仆的故事。这一处过去便是偏安逃难之地,大概这李王便是那忠义之士,庙虽托他之名,却仍有皇家之尊在,所以猜想主位多半是哪位落了难的娘娘,上手应为所托之孤,也不知猜对没有。

三家市

雨势渐大,再无他处可寻,准备就此别过。忽然嗅得风中暗香一缕,若有似无,淡淡地夹杂地阴寒的雨丝之中。回首一望,见一树黄花开在一处无门的院内,丛草之上,枝桠出墙,形姿丰盈。一路上因为雨撑伞懒懒不想去拍,见到此梅不似寻常疏瘦为美的病态,一时间来了兴致。近得门口,侧边一屋内隔窗传出一老妇人的声音,操吴语问了一句什么。猜想是问做什么的,故而答是拍梅的。妇人与他人打牌,笑道自家院中也有一株,顺她手指方向,果见一树稀疏的小梅,零落地点了几点腊黄。看到此处不由感慨,这三家市与梅也有几分相似,生于草莽虽无人问津却有天然之美,待到有人过问一翻修整之后却似乎少了一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