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么

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么,而是你记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铭记的。
—— 加西亚·马尔克斯 《百年孤独》

文 / 左叔

前几日,去了一个饭局,桌上一半的年轻人都有“海归”背景。听了听大家的毕业院校,心里盘算着至少也是“全球前一百”吧。

然后,又聊了聊大家的近况,这一两年内回来的,有超过一半的还在找一个合适的实习岗位。于是又开始纷纷感慨起来,如今的疫情大环境下,做什么都不太容易。

有一句潜台词,大家都没有讲。但状况是显然的,那就是这么多年来,在他们身上投入下去的教育成本,单靠现如今的收入是难以在短时间内达到收支平衡的。

过后,我又细细地想了想,其实早些年身边送孩子出国留学深造的人真的蛮多的。想想也是,毕竟算是发达地区,即便是一般的工薪阶层,如果愿意拿出一套房来,努力凑一凑还是有办法支撑得起孩子在外求学的那几年支出的。

虽然费用颇高,但有些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比如高中阶段有些偏科。如果在国内参加高考,努力努力可能只能摸得着上本科的门槛。去申请国外的学校,虽然未必能如愿读到比较好的,但肚子里面有“洋墨水”,似乎又比没有出路的“高出了一截”。这一部分人,多半本科阶段就已经出去了。

还有一部分呢,本科是在国内读的,不是专业不太好,就是学校名气不够响,再不然就是在就业的时候,一时半会儿找不到明确的方向。转头看看,好像身边有不少同学都在走这条路,于是就决定随大流出去看看,父母也觉得与其在家闲着,出去长长见识也是一件好事。

当然,也有特别优秀的,从一开始就没有将参加国内高考作为选项,或者已经计划好了,在心智相对成熟一点的时候,再去海外深造。过去,这部分人出去后,基本上也没有回来就业的。我也没有太多的机会,跟他们坐在一张桌子上吃饭。

然而,疫情时代,游戏规则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兜兜转转、跌跌撞撞,很多人又走到了殊途同归,大家又坐到了一起。

这件事情,后来我有跟做过“留学节目”的前媒体人聊过几句,据他所述,其实打从前几年开始,出国留学确实遭遇到降温,望子成龙、不惜血本的父母们也冷静了不少。疫情发生后,因为不确定的因素太多了,加上个别国家在政策上的钳制,选择出国试一试的人少了很多。

回过头来看,制造业为基础的国内就业市场,现如今缺的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的白领,而是钉牢在生产线上的技工。无奈观念上还有“鄙视链”在,上升通道、社会地位等一系列的衍生问题都没有解决。一个积攒了多年的矛盾,等待靠谱的方案来破解。

就开阔眼界来说,我是支持多去看看,多去走走,多去试试的,但从节约成本而言,我又觉得有些投入也是没有必要的,尤其是孩子还不太珍惜,根本没有将时间和精力花在学习上的情况下,这个时候就不单单是花钱的问题了,还有浪费时间的问题混在里面。

如果时间和金钱,除了抬高了眼界,还能换来一身的本事,倒还罢了,如果时间和金钱只换来了一纸文凭,一块敲门砖,养成了眼高手低的毛病,那我就会觉得,这有点儿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