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 左叔
第一次听见“幸福被需要论”,年纪还小,大概也就是十八九吧。在电视上见到媒体采访《我爱我家》的宋丹丹。
原话不记得了,只记得宋丹丹大概表达了,幸福就是被家人需要、被工作需要、被社会责任需要,而后,会因为这种“被需要”而拥有满满的“幸福感”。
说实话,在那个年纪,如此的话,很难理解,也只有人生走到“上有老,下有小”这一步才第一个“要点”会感触良多。
至于第二个“要点”,可能她所从事的艺术创作所获得的满足感,远比寻常人“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来得要强烈一些。角色和演技会在被讨论、被传播之中增强“显示度”,从而会衍生出更多的工作机会,工作成效与物质收益直接挂钩了,即便是牛马也会产生内驱力。
第三个“要点”是公众人物要扛,也是头头脑脑们要扛的,跟寻常人关系不大。寻常人,只要能将不闯红灯、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占用公共资源等等做好,够了。
倒回去看,在“幸福被需要论”中,寻常人能够生根“幸福感”的地方,大概就是卸下面具、转身回去的家里。顾好,还蛮重要的。否则,凌乱破碎之际,连个退的地方都没有。
至于在工作上,突然闲下来,没有什么事情要做,是没有必要陷入“自证陷阱”的。人的能力不会凭空消失、物的资源不会突然枯竭,之前能做到风生水起的,放在哪里都能风生水起。改变这一切的推力,不过是给人“让路”。想明白这一点,懂得蛰伏藏拙,不露锋芒更为关键。瞎折腾,本质上就是内耗的外显。
在人际交往中,那些所谓的朋友,日渐生疏、不常联络,也不是件坏事。人情往来,你麻烦我,我麻烦你,等到没有什么好麻烦的,关系自然也就渐渐淡了。他们仍有要解决的问题,只是你手上已经没有他们想要的答案了。
于是,你碰到了问题,也不太好意思去找他们要答案。不是特别紧密的人际关系,那种情愿被薅,才能维系的,本质上也不是什么良性关系,被薅的人需要一个强大的内核。寻常人,鲜少会有,因而这样的关系常生怨怼,极易崩坏。
说到这里,你大概也摸清楚,要如何拿捏住“上位者”获取幸福感的命门了吧?提问题,要答案!只要藏拙够好,提得够巧,平日里板着面孔的“上位者”也会跟“一代宗师”一样,遇到勤学好问的门徒,恨不得一股脑将毕业绝学,连同这衣钵法器一道传予其。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