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挪死人挪活,多动动是好事

文图 / 左叔

追剧的人,都喜欢反转,因为尚有悬念,所以才不至于弃剧。一眼望到头的烂剧,你不想看,别人也不想看。所以,注定动荡起伏,有时候不需要自己做什么,跟着后面“浪起来”就好了。

就连这几年挂在“热搜”上的新闻事件,在“传播控制”上,也是要历经几次反转的。引导公众情绪,先是震惊,尔后反对,再续隐情,人群分众,话题引发,讨论加剧,纷纷下场,这才会觉得“有看头”。不然,拿什么转移公众的视线呢?

还没有到最后一步,谁都不知道真相到底是什么,鹿死谁手。也没有什么的,只要经历得久些,也就习惯了一波一波“起高楼”“宴宾客”的。三年五载,一番风光。多动动、多挪挪、多换换,是好事。人是有惰怠的,新鲜的刺激,多少会有一些调动作用。

人的感官机制非常有意思。比如,我们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哪怕是走同一条路线,仍旧会觉得去的路程,远比回来的路程要长,在心理感受上耗时要更久一些,多少要难熬一些。

因为陌生,我们的感官体察的能力被放大增强了,拼命地去记住路口、标志物等等细节,时间和路程因为感受的细微而被抻长。等到归途的时候,陌生已经变成了熟识,很多细节就被自动忽略掉了。毕竟,人的精力有限,脑的容量有限,多装一些应该装的,多应付一些应该应付的。

旅行,在很多时候,所起到的功效,就是将我们从如水的日常中拯救出来,投入到了陌生环境之中,刺激麻木的感官,去发掘被当地人忽视的美好,然而带着某种增强后的感官,体察和思考自己的生活

当然,你要说,旅行的价值在于刺激消费,放松身心。嗯,都行吧!但我有一位常年出差,且从事写作的朋友,他在家只能写写散文、诗歌,所有的小说,几乎都是出差途中创作的。

环境很艰苦,不舒服的咖啡座,局促的高铁车厢,因为久坐而疼到直不起来的腰,到处借电蹭网的窘迫,反而让他倍感珍惜每一分每一秒被自己把握住的时间,转化成了可能输出和表达的机会。

他认定了,陌生给予的刺激就是灵感迸发的源头。有时候看看陌生人,猜猜他们的关系,这种极为寻常的日常生活观察练习,只要多琢磨几分钟,一篇现实主义题材的小说情节便开了头。

树挪死,人挪活。多动动,是好事。不拒绝人生还有诸多可能性,相信很多事情的转机,就在自己未曾涉足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