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的举止诞生于彻底的冷淡。大概就是这样我们才会疯狂的爱上那些对我们不屑一顾的人。
—— 切萨雷·帕韦泽
文图 / 左叔
共鸣和认同的第一步,往往就是将自己代入了其中。欣赏一部文艺作品如此,体谅某个群体甘苦亦是如此。
分秒之间的差池,近在咫尺的生死。初次遭遇,身心必定经历极大的震撼。巨大的心理冲击需要情绪出口,人会不受控制地将自己代入到那天人永隔的绝境里,在别人的故事里流下自己的眼泪。经历多了,本能便会唤醒某种保护抑制机制,毕竟再艰牢的堤防也经不起浪潮的日日冲刷。
“麻木”是一种策略,习惯性地将自己撇清在频繁的心理冲击之外,人心一旦结茧,有了硬壳,多半也不能在自己的故事,流出率真的眼泪来。“深埋”也是一种策略,但经历的心理冲突只是被藏了起来,并不会凭空消失,凭借意志、恒心、定力之类的控制力量,将它像弹簧一样被压抑着,积蓄起越来越多的反作用力,如果没有恰当的管道释放这些负能量,往往会有剑走偏锋的后果。
就像能量守恒定律一样,我们所经历的巨大心理冲击,它是不会凭空消失的。年岁心智确实会增长、时间记忆也许会冲淡,总有些耿耿于怀的感受,是不足为外人道,或者唯有自己知晓的。与谁讲,若是没有了“代入感”,听起来都像一场荒唐。
这些都是我们站“随心所欲”的立场上,手中捏牢了想要理解和认同他人的主动权。可能未曾想过,若是有一日站在想要征得他人认同理解的立场上,情势又会偏向另一种风格的艰难,尤其是在感情事上。掏出一颗真心捧在手上,对方可能看都不会看上一眼,若是一定非要讨一个说法,可能还会被嫌弃过于血腥。
只有对方想要的给予,才不是多余,而一心想要却始终得不到,才有可能将“蚊子血”熬成“朱砂痣”,否则就连“白月光”也会沦落为“米饭渍”。就像此刻,我在这里东拉西扯、废话连篇,而你因为身体不舒服,生不如死,哪里会看得下去。世间事,很多时候不是人不对、理不对或者事不对,而只是单纯的时机不对。
活到一个年纪之后,还是比较容易转得过来这个弯的。只是单纯时机不对的,知道自己要退回来慢慢地等,事或者理不对的,会先看看自己内心里的底线,如果是人不对的,可能头也不回就转身了。
不过什么洋节,但碰到,也是要说一些吉祥话的。这两三天,身边很多人都处在一种特别艰难的处境之中。下午用水粉画了一棵带彩灯的松树,算是应景了。愿你平安喜乐,余生无忧吧。如果你还能坚持看到这里,说明你和我一样,基本上也是明天要上班的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