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焦虑,事情总归能慢慢做完的

焦虑的反义词是具体。焦虑是一个非常虚幻的情绪。我们的脚踩到具体的路径上,一步一步往前走的时候,就没有了焦虑。
—— 周轶君

文 / 左叔
事情没做之前,尤其是以劈头盖脸、排山倒海之势来的时候,心里多多少少会有些慌。因为在短时间里没有办法评估出工作量来,所以心里没有底。另一个令自己担不着底,就是涉及到跨部门协调的事情,也不知道对方的配合程度如何,时刻都在担心万一摊上个掉链子的协作者,该如何是好?

说底的,做事还是不怕的,时间任务再紧,赶一赶、加加班,总归是能做出来的,但是“搞人”就太难了,尤其是需要跨部门的协调的事情。遇上没有想法的,“拔一下、动一下”,根本就带不动;遇上想法太多的,“八百向东,八百向西”,想要拧成一股绳、形成合力,难上加难。事情千头万绪,再加上不确定的因素过多,心底里就会升腾起焦虑不安的情绪来。

再如何焦虑不安,事情来了总归是甩不掉、躲不过的,只能硬着头皮上。事情一天不摊开来面对,一天都见不了底。不论难易,上了手才知道到底怎样。一旦进入到具体实施的阶段,那些想象之中的艰难,也会随着不断地推进,而变得“平坦”起来。过往积累的经验会帮你指明方向,外部积攒的人脉会悄悄的助力你。预想之中,完全走不通的路,换个角度,迂回一下,居然也能柳暗花明。预估容易的,也反而会因为心里面有所放松,一旦进程吃紧,反而会觉得难上许多。难易程度,真的是要等到下手之后,才能有更为真切的感受。

就像今天一整天都在改的稿子一样。没有动笔之前,会觉得这辈子应该不会去碰这样的选题吧。风格上很难拿捏,字句表达上不知道要如何下手才好。等到真正上手去写的时候,负责选题策划的老师会帮你想办法、出主意,会及时跟你沟通调整,给出一些意见和建议,也会将此前刊发过的一些稿件发过来供参考。

在立意思考和材料取舍之间,我还是会慢慢感受到与此前写熟了“体例”完全不同的特质,有些文字的难,是生在“事”上的,需要的是短、频、快,强调的是新鲜感,有些文字的难是生在“理”上的,需要是稳、准、狠,强调的是纵深度。不下手的时候,永远只知道是难的,至于如何难,怎么样难,却又说不出一个“一二三”来。经历了,有了切身的体会了,再谈就会有自己更为切身的感受。

很多东西都是磨出来的,难便是磨出来的一部分,焦虑其实也是。对抗这样的情绪本身,其实也人与自己个性之中的某些劣根在拉扯、在消磨。战胜了,自然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失败了,如果懂得复盘,人应该也会有进阶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