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非遗,以传承复兴讲好中国故事

文 / 娄欣叶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前不久,“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迎来高光时刻,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截止目前,我国已有昆曲、中国书法、二十四节气、侗族大歌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传承复兴讲好中国故事,既需要搭建展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和丰采的舞台,推动交流互鉴,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同时也需要不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蕴藏,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更多的“强国一代”了解非遗、走进非遗、爱上非遗、传承非遗,提升文化认同,持续增强中华文化的凝聚力。

这些年,传承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讲好中国故事的舞台越来越宽广。“二十四节气”惊艳亮相北京冬奥会的舞台,从“雨水”开始到“立春”结束的倒计时创意,将二十四节气与古诗词、古谚语与充满生机的当代中国影像融为一体,以全新表达方式,尽展中华文化之美。我国现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00多项,拥有如此丰富的资源,更应搭建多层级的舞台,乘着大国外交的东风、沿着“一带一路”的方向,在文明交流互鉴之中,尽可能多地向全球展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些年,传承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讲好中国故事的情节越来越生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宋锦”等苏工苏作近几年不仅登上了世博会、进博会的舞台,更是在“非遗即生活”理念的引导下“飞入寻常百姓家”,写下了充满烟火气的新篇。漫步苏州古城,总能见到非遗项目极具“江南文化”风采的身影;借助网络平台,精湛的苏工苏作化身“国潮”频频破圈。健全标准体系、打造研习机构,保护传承人、链接互联网,让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沐浴新时代的阳光雨露,在走进百姓生活场景中,不断迸发新的生机和活力,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更多人,尤其是广大青少年所认知、了解和喜爱。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古老生命的记忆和活态文化的基因”,激活古老记忆、传承文化基因,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期待更为宽广的舞台,更期待“强国一代有我在”。

刊载媒体
苏州新闻网 | 圆桌快评 | 保护非遗,以传承复兴讲好中国故事
延伸阅读
学习强国 | 习近平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光明网 | 42+1!一图纵览: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项目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宋锦织造技艺(苏州宋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