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逼自己一把,不知道小宇宙也会爆发

不要谈什么天分、运气,你需要的是一个截稿日,以及一个不交稿就能打爆你狗头的人,然后你就会被你的才华吓到。
—— 查理·布洛克

​文 / 左叔

码字的人都喜欢管“截稿日”叫deadline,大概就是中意这个单词的前缀dead,希望借个“死”字逼出“破釜沉舟”的勇气来。甚至也有人戏称,deadline是第一生产力。人不逼自己一把,都不知道自己原来也有会爆发的小宇宙。

人类需要对抗的“顽疾”有很多,为首的估计要数拖延症了吧。很多事情都需要趁热打铁,刚拿到手第一时间处理,多半不会有什么问题。若是想要偷个懒、考虑清楚再去做,往往一旦放手,想要捡起来就特别难。最常见的下场就是,一旦放手,就会放出个无边无际来。

其次,对于码字或者从事与创作相关工作的人来说,是相对比较难以应付的灵感枯竭。灵感这种东西,在寻常人的眼里往往是飘忽不定,难以捕捉的印象,但对于“职业选手”而言,他们已经能够掌握捕捉它的普遍规律,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生活”。

这个其实也很好理解,创作源于生活,人需要去接触、去了解、去体验、去感受,才能从生活撷取到有价值的素材。将这些素材珍存于记忆库里,碰到需要应对的“命题”作文,主动去记忆库里的翻捡。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在生活中碰到从事创作的人,就会觉得他们过于敏感了一些,常常处于“一惊一乍”的状态中,甚至还会觉得他们有一些些矫情,芝麻绿豆大点儿的小事儿,都会拿出来咀嚼、回味甚至说道一番。但是对于他们而言,这就是他们的“功夫在诗外”。

“有生活”还有另外一个层面的意思,那就是得想出办法,从一成不变的生活中挣脱出来,多一些新鲜、多一些折腾、多一些刺激,唯有如此才能激荡出灵感的火花。

这个话题,此前的#日签#里也曾提到过。最为常见的,“伤害性不大”的办法就是旅行,也就是从事创作的人,常常挂在嘴边,略显矫情的“在别处”“在他乡”。从现实的柴米油盐、如常的鸡毛蒜皮里挣脱出来,才有可能让被如麻的生活磨钝了的感受慢慢敏锐起来。然而,在这三年里,又有多少人能够如愿呢?

#日签#里说这句话的查理·布洛克是一名编剧,出圈的作品是剧集《黑镜》获得了69届艾美奖。在所有的码字的行当里,可能最难的就是编剧了,不要说是人物设定、情节安排上的“大改动”了,哪怕是任何一句台词上的“小改动”,为了能够合情合理地“顺下去”,都有可能出现“前功尽弃”的状况。

但是如果你要跟我硬杠,说写公文、写报告、写讲话稿,被推翻重来的次数太多了,怎么能说码字的行当里编剧最难呢?那我就得在码字前面加个定语了,“创作型”的码字。如果你还要硬杠,说这些里面也有“创作”的成分,那我就得默认自己确实不够严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