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往是那些看上去坚强的人,最容易被忽视。所有人都觉得他们不需要任何东西,但是没有人不产生需要。
—— 克莱尔·伦巴多
文 / 左叔
如果单单从情绪问题受伤害的程度来看,懂得适时宣泄的人、拥有稳固社会支撑的人,远远要比那些一直硬撑着的人、不知道找谁倾诉的人,受到的实质性的伤害要小很多。
我有时候觉得的情绪问题,就像雨季里来去匆匆的洪流,固然源头治理很重要的,未雨绸缪很重要,但它已经来了的情况下,懂得以疏导结合的方式,及时化解掉那些情绪问题更为切合实际一些。
但凡是来势汹汹的东西,最怕的便是“硬顶”了,“硬顶”的结果往往是巨大的心理冲击、迟滞的后座力,以及久久不散的内心淤积。如果按中医那套“气滞血瘀”的理论来推导的话,来势汹汹的情绪问题化解不好,最可能导致的就是那些人的内脏上忽然就疯长了的小结节。
关于这个问题,可能也不需要科学的、权威的、官方的统计数据 ,只要细心观察身边人就能发现,总有一些不烟为酒、几乎没有什么不良嗜好的人,却也非常容易生这些听起来“奇奇怪怪”小毛小病。
这一切听起来就像是“玄学”,或者从基因遗传的角度更有可能找到直接原因,但似乎又无法排除情绪问题这个间接因素。因为作为旁观者,总能从他们身上看到这样或者那样的情绪问题处理不当的状况。
一类是在某些身外物的问题上,执念过于强烈,讲话做事往往又欠一些周全的考虑,导致周遭人际关系过于紧绷,时时事事都处在“战斗”应激状态,每天都是“嗞嗞啦啦"自带电火花的节奏,情绪起伏就跟过山车一样。
说起来,行事风格上几乎没有什么“憋屈”的地方,但也逃不过在如此紧绷的人际关系里,情绪问题会反复冲刷着我们的免疫系统。要知道健康的人每天也会产生若干的“问题细胞”,正常的状况下,我们的免疫系统会侦测并且处理掉到这些“问题细胞”。过于频繁,负载不了,“漏网之鱼”便产生了。
另一类就是位卑言轻“忍者型”的情绪问题了,很多事情当场无法发作,事后又找不到化解它的渠道,段位不高缺少反击的手段,往往又有维持“谦和温良”“与世无争”人设的需要,久而久之也就郁结在那里了。套句老话来说,“毛病都是憋出来的”。
显然,在这两类人之中,后者的形象更接近于“受气包”,比较容易被周围人照顾到情绪问题,会比较容易得到倾听、开解之类的社会支撑,能够让情绪问题的冲击力有所缓解;前者的形象更接近于“挑事者”,既得不到同情,也容易被孤立,化解情绪问题更为困难一些。
找到问题的症结是容易的,但解决这些问题则要难上许多,很多时候还是要靠自己及时地从情绪问题里抽离出来看问题,毕竟没有办法做到时时事事都会有人提醒你“动气伤身”。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