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你根本就写不出什么来,而那才是你迟迟不肯动笔的原因。
—— 海明威
文 / 左叔
写作的人或多或少都有些“毛病”,常常会将现实生活当作“素材本”。亲朋好友、同侪玩伴都逃不脱,就连马路上随便打个照面的人,只要足够“鲜明”,也极有可能被“借”进故事里。
最为可怕的部分,写作的人有时候会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将自己正在承受的苦难也当作“素材本”,自己的情绪失控、自己的情感体验都“忠实”地记录下来。有时候会进一种“幻境”,不觉得眼下的生活有多么难捱,反而觉得是老天安排了一场“生活体验”。
写作的人喜欢矛盾、喜欢冲突、喜欢“表里并不如一”的那些不稳定的因子,无论是人和事。因为只有不稳定的东西,才会推动发展。有了情节的驱动力,才会有文本的容量,用以安置各式各样的情节,才能透过这些情节、这些故事,折射出人性的光怪陆离来。
只要回头一想,过往那些经典戏剧里几乎都是这样的角色,比如想要保护孩子失手杀人的母亲、爱上毒贩女儿的警察卧底、逐渐黑化的白小兔、金盆洗手的黑大佬。因为有外在矛盾推动情节发展,有内在冲突拉扯人性左右,故事才变得有看头、够精彩。
在现实生活中,内外矛盾冲突比较剧烈、情绪是不那么稳定、执念很强的人,往往并不是那么讨人喜欢的。但是,如果将这些人当作写作“素材”来看,就又会显得有那么一点点的“可爱”,尤其始终在一个圈子里绕不出来,在同一个坑里反复摔的“角色”。
比如,为了一官半职求而不得,不断努力、反复试错,却始终无视底层逻辑、始终摸不着门边的那些人,孜孜以求,摇也不摇不醒的那股子执念,看多了便觉得现实生活的怪诞来。他们的行径,真的会一遍一遍地将创作的“铁律”大写加粗地抄下来:性格即命运。
这几年,时不时地会冒出想写职场生活的念头,又总觉得现如今还有一个“身份”在,不管怎样表述,都极有可能被人误读误解,惹来不必要的麻烦。于是在心底里,给自己下了一个“退休后”的大限,总觉得“素材”收着,化在各类小短篇里面,将来总归有用得着的地方。
不过倒推一下,这个顾虑其实并不存在。眼下“写不出来”,未必将来就“写得出来”。作为一个写作者,其实与职场里那些反复摔在坑里的人本质上也是相似的,眼界始终脱离不了俗世生活,追求又从未真正与执念和解,于是找到一个借口,说现在还不是时候。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