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了,见过流调里有人去过书店吗?

阅读就是抛弃自己的一切意图与偏见,随时准备接收突如其来且不知来自何方的声音。
—— 卡尔维诺

文 / 左叔

挺有意思的,昨天四川省图书馆透过微博发了一张图,上面写了几行字:“事实证明,书店是最安全的地方。新冠都三年了,你见过哪个流调里面有人去过书店的。”

相信每个人多半都能从这话句里,读到“调侃”的味道,再细品品,这其中还有书店等出版业身处没落颓势之中的一丝悲凉。数以万计的流调里,居然没有书店,哪怕是间书报亭呢?说好的“全民阅读”呢?说好的“书香城市”呢?

我将这张图发在朋友圈里,几位做书店的朋友陆陆续续都转发了,每个人都写了几行字,感慨万千。三年了,对于他们来说更为艰难。几乎所有人都曾有过“就此关张”的打算,最终却仍因不舍,又不得不想办法为之“续命”。

说起来确实残忍了一些,有些大势是难以抵挡的。我对书店即将消失,一直怀抱着开放的态度。

作为一个在读纸质书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我还在努力适应阅读电子书、听有声书时的“质感”,但我仍然会觉得纸质书在便携、存储、易得、传播等多个维度上相较于电子书是有劣势的。想要留下书店,阅读纸书,很多时候是习惯问题,也是代表了某种情怀。

对于在“影像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从小就看电视、玩手机,有太多先入为主的引导因素了。对于他们而言,阅读纸质书确实是变少了,但我觉得阅读本身仍然还在继续,学习新鲜事物其实没有停止,只是换了一种新的承载方式、形成了新的风格趋势。

最近一两年,我迷上了B站,因为上面有不少“知识分享型”的UP主。我通过他们上传的视频,学会了如何孵化青鳉鱼卵,学会了如何板植鹿角蕨,积累了一堆有用没用的小窍门。也透过自己的实践整理,以文字的形式分享给了其他人,带动了一批“追随者”。

如果将这件事情倒推回十年前,想要获取这些有用没用的“知识”,除了人与人之间的口耳相传之外,大概就只能买书回来看了。而现如今,虽然没有在“看书”,但“学习”是没有停止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运用当下的“知识工具”,是用来打发时间?还是用来提升自己?书其实也一样,是随便翻翻,还是阅读且思考。

电子阅读无可避免地会趋向碎片化,无法承载太多深刻的东西,主要因素还是易被干扰的移动环境。其实知识分享UP主的视频也同样面对这个问题。短视频的崛起,倒逼传统的广播电视节目也向着“陪伴型”“碎片化”转变,就连固定时长的“剧集”,也可以开启“倍速”换一个方式缩短“时长”。

我觉得阅读要思考的,其实不是如何保留下书店,保留下纸质书,而是应该思考有没有办法像视频一样“提速”“压缩”,去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开个脑洞,未来文明的承载方式,未必就一定是书,一定是文字,也有可能是更为直观的,超乎我们想象的新技术,比如虚拟影像,智能植入等等。

眼下,书店确实是值得保留,但更为值得保留的是我们面对形势变化开放且积极的态度。抛弃自己的一切意图与偏见,随时准备接收突如其来且不知来自何方的声音,阅读如此,我们更应该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