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来遛遛,哪会发现小丑竟然是自己

一个人若要完全理解另一个人,大概必须有过类似的处境,受过类似的痛苦,或者有过类似的觉醒体验,而这却是非常罕见的。
—— 赫尔曼·黑塞

文 / 左叔

有些东西是天然的,近乎本能的。“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观念上的“针尖对麦芒”,根子上是人收集处理各类信息的机制不同。通俗一点,就是人与人之间在看人看事问题上的视角差异。

比如,一个人看人看事的视角的问题,必定是带着他所身处的社会阶层以及过往经历,带着他认知上的优势与缺陷,甚至还包括他经由童年阴影所塑造出来的心理模式,这还不包括“当局者迷”的思维定式。

以前总觉得,一年到头忙忙碌碌、脚不沾地,真的也没有闲着,怎么到了年底“兑现”的时候,就名落孙山,屈居人后了呢。

这几年有机会出来转上几圈,才发现确实是有差距的。年年“一点四”,还是“实至名归”的。不管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大体量,还是“螺丝壳里作道场”的小家伙,但凡排名上稍稍靠前的一些,在执行运转上还是可圈可点的,至少流程不乱、规矩不散。总而言之,是有套路和章法的。

反观之,无论是制度的执行,还是运转的效率,总有差强人意的地方。很多精力都浪费在了内耗上,再加上“不患多寡,只患不均”,总有人能够“躺赢”的操作,也打消了很多人的积极性。

在一个大家普遍“躺平”、集体“摸鱼”的环境里,一年到头只回来干两三个月的人,手头上的这点活居然也有“可圈可点”之处,也能够排名靠前。那么,这就很“谜”了。总让人忍不住想问,这些人平时都在做些什么呢?

我不“李姐”,只能“何姐”,体谅他们“星辉易冷”是有苦衷的,然而光体谅又能有何用,依旧要面对无力回天,与事无补、已然既定的结果。

如果有机会,大家还是想办法多出来看看。整天关着门、埋头做事情,极有可能会因为缺少“参照系”,而感知不出自己眼下的速度,身处的段位,因为缺少“镜鉴”,而无法获知自己的动作是否已经变形走样,所得的成果是否事与愿违。

破解“不识庐山”的问题,总归要想尽办法走出那座山才行。关起门来自吹自擂、沾沾自喜,始终觉得自己还不错,总是觉得自己“没有功能,还有苦劳”的想法,终究是要不得的。

不拉出来遛遛,是没机会发现“小丑竟然是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