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是平时顺手,怎知接下来要如何装

只有破坏性的事情才会在短时间内有戏。好事都是缓慢的,需要水磨石的功夫。一天没戏,一年没戏,如果喜欢能够坚持十年八年,怎么可能还没戏?
—— 雾满拦江


文 / 左叔

朋友圈里有不少“住在”上海的,绝大部分身份证字号段是“310”的,在这段时间里几乎都是“一声不吭”的,偶尔讲一两句“不咸不淡”的,多半是落脚不久的“新上海人”。

如此状况,若是深究一下,里面自有值得玩味的成分,想必应该会涉及到群体心理学的领域吧。就好像一位“要强”了几十年的老妈妈,在气焰正盛的时候,摊上了儿女们不争气的荒唐,在逢年过节的应酬场子里,窘迫地选择闭嘴不讲。

闭嘴不讲,不代表“310”们这段时间里没有思忖过,也不代表没有满腹的话想讲。十几年前,做网络广播的时,结识的一位“沪上土著”前媒体人,原先是在杂志社做编辑记者的,后来不知道是什么机缘辞了职成为“时尚买手”,在新乐路附近的老洋房里开了一间小店。

那店,我去过上海几次有心想找,都没有寻见。这也没什么遗憾的,新乐路附近如此的店铺也是一抓一大把,更何况在她的朋友圈里,也会时常看见店里面的衣服、配饰、首饰盒、家居摆件、藤编椅、白纱帘、旧花瓶、咖啡杯、园艺杂物等等……

天气晴好的时候,也会看见漆面做旧了的户外桌椅,多层甜点架上的色彩缤纷、插在瓶中的白花桔梗、肥肥圆圆颇为慵懒的布偶猫咪,一架顶着盛花的络石藤、一株倚墙而生的桂花树和一方光影斑驳的小院……光是看图,就会觉得有爵士的旋律从里面满溢出来。

那是一种刻意营造出来的氛围感,那光、那构图、那摆放的角度,所有人一看就知道里面是暗藏玄机的,并不是现实生活的全部,但仍旧会被“美感”所深深地吸引,从而心生向往。

这感觉就像站在商店的橱窗前、置身售楼部的样板房里一样,看见那些华而不实的摆件,富丽堂皇的家什,以为只要买下它、搬回家,就能将自己从随手乱放、积灰落尘、庸碌匆忙、无心归置的生活之中解救出来一样。

这些日子,她的朋友圈除了见过几餐饭的照片之外,便再无其他的信息和内容了。那几餐饭,几乎都是简便的面条之类的,构图还是那样讲究,光线还是调得那么好,只是浇头菜色从一开始的“洋食材”到后来的“本帮菜”,一路都是“下坡路”……

朋友圈里原先那些鲜活的、闲适的日子,仿佛无声地沉没了一般。

昨晚,她在朋友圈里发了一张照片,垃圾桶边上放着一大袋子收纳好的“马夹袋”。配了两行字:终于知道,为什么老一辈人喜欢囤东西了。若不是平时顺手收了这些,真不知道接下来要拿什么东西来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