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轮满月,不一样的云淡风清

文图 / 左叔

只要你在芸芸众生中足够亮眼、只要你在平淡生活里时常变化,只要你即便不发光也懂得辉映他人的光芒,你总归有机会被人看见,成为别人的讨论的话题。比如,月亮。

夜空中最为明亮的天体,我们无法忽视它的存在。一代又一代人怀咏它,积累出浩瀚如海的作品。每段人类文明都无法绕过它,不同的历史阶段,我们用神话、故事、宗教、诗词、音乐、舞蹈、科技等一切与我们精神世界相关的载体,来解释这个原本就客观存在的,并不需要我们去解释的事物。人类徒劳,却也有趣。

在万千星斗里,这颗平平无奇的卫星,因为引力和潮汐锁定的关系,它永远只将其中的一面朝着地球,留下神秘的另一面朝着自己的内心以及人类的想像力。因为有足够的空间,因为有无限的未知,给我们留下了“演绎”的充足余地。

对于不甚了解的事物,我们要接受它,需要在内心推演出一套“自洽 ”的逻辑出来。生活中那些耀眼的人,走着运、占着资源,如果看不见他们背后的努力,我们也会推演出一套“八卦”,让这一切看起来更为“合理”。

所有的求证,都是基于当下我们所拥有的细节和经验的。没有科学之前,我们用神话自洽;没有真相之前,我们用八卦自洽。没有严谨求证的精神确实不好,但得原谅每个时代的不足与无奈,偶尔我们还有想要偷偷懒的心。

举头看见同一轮月亮,每个人内心里怀想的却是不一样的情思和看法。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在《1Q84》中曾这样感慨过:浮现在天空中的月亮尽管一样,但我们看到的也许是另一个东西。

那是什么样的东西呢?很多人看到的都不是那轮具象的月亮,而我们寄托在它身上的一个又一个特别的文化意象。在传承之中,有些文化意象变成了紧密相连的、共同的情感纽带,只要提起不必详解,也能读懂它背后的常常蕴含着的饱满的情感。人与人的差异,人与人的相似,都在这“怎么看”上。

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人生的不同的阶段,对于同一个事物,也有不一样的解读。从“小时不读月,呼作白玉盘”,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里面藏着的是人生的历练和积累。国人含蓄,大悲大喜,内心波澜,都是脸上的云淡风清。

我喜欢这个朦胧的文化意象,可以有万千解读,也可以只是静静地欣赏它的皎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