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成为别人,只需做你自己

不必行色匆匆,不必光芒四射,不必成为别人,只需做自己。
—— 弗吉尼亚·伍尔夫 《一间自己的房间》

文 / 左叔

我有一个朋友,是我心目中的“讲究人”。但凡受邀去赴别人的约,多半都不是空手去的。

“伴手礼”也不是什么贵重的物件,通常都是时令季节性的吃物,比如这个时节的青团,再比如入秋之后的糕点。这些东西呢,都是有名的、需要排队的“老字号”,必定不是下班顺路就能买到的。有时候席间大家分一分就消灭了,有时候大家还能各自带回去点。这种“用心”的感觉,挺让席间朋友们受用的。

还有一位朋友,后备箱里常年备着一些包装精美,“看似无用”的东西。原因也很简单,说不一定哪一个局坐下来,才发现今天是谁的生日或者某个纪念日之类的由头。

话都讲到这里了,“礼数”自然是要跟上的,于是后备箱就成了“小叮当”的口袋。虽然不是“定制”的专属,但符合这位朋友“人设”的出手,也让人看到某种“周全”。

如此用心,这般周全,也不是一年两年里学得会的。这其中有家教环境的关系,也有约定俗成的因素。蔡康永曾经在节目里聊过“上海姆妈”之间的“礼数”,坤包里面常年备着红包袋。麻将桌上听到“弟弟”考了第一,红包马上就要递到孩子跟前了。

“礼数”上的往来,若没有养成“约定俗成”的习惯的话,不是常常忘记了,就是忽然想起来,准备时间不足,临时救场的极有可能用力过猛,给“学偏了”。关键,还是在平常吧。

最近这几年,也慢慢摸索出一些“心得”来。“礼数”这个东西,各自随心就好了。若是一时不就手,下次找机会补上就行了。若是实在没有机会补上,也没有必要成为负累。人情往来,看重的还是那惦念在心上的情份。

若是,知道以什么由头搞起来的餐聚,标准金额的把握上,就是餐费除以席间的人头数。比如餐费估摸着大概1000块,除了请客的人,叫了5个朋友出席,那么200块左右的“伴手礼”差不多了。有时候,若是出手太重,反而叫同在一桌的其他人尴尬。若是还有一些私交,重礼可以备在别处,当众递上就不必了。

若是不知道什么由头,也不知道会在席间碰上谁,我这一两年常备着的“伴手礼”是书。其实,我也不管对方看不看,读不读,用不用,只管符合自己的“人设”便好。

我总觉得,若干年后,这书还会流转到我手上。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