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一开始我们都信了,“某县故事”还会有续集吗?

我喜欢冷静的人,但极端讨厌冷漠的人。我要的是冷静面孔下燃烧的炽热灵魂。
—— 廖一梅
文 / 左叔
知道这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也一直克制自己不要去触碰这个话题。因为在事件的发展过程之中,有太多不确定的因素以及未曾全面披露的信息,人比较容易产生偏面认知,而生根在这些偏面认知上的态度,会让人选择性地否定一些既存的事实
在整个传播链之中,绝大部分人容易被群体情绪裹挟,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置身于一种盲从的状态,心里只想看到自己想看到的那部分内容,如果一些答案不符合自己的心理预期,就会不断地产生质疑,而这些质疑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回应便会发酵。
县故事”具有如此大的传播能量,最关键的点是它动摇了几乎所有人在这些年里不断积累起来的、引以为傲的安全感。不管她是谁,叫什么名字,来自哪里,每个人内心里都有一丝惶恐,在衣食无虞的年代,却还在担心自己或者至亲有朝一日落入魔掌就会成为她。正是这样的“自我投射”,加速了整个事件的传播。
在这个“节骨眼”上拿出来聊,明显有点“马后炮”的意思。但在“故事”不断演绎出新版本的过程之中,我也一直都在反问自己,如果一开始,第一版的“县故事”发出来之后,我们人都信了,没有任何质疑的声音和反问的勇气,那么还有机会走到今天这一步吗

答案,不言而喻。推动“某县故事”不断逼近真相的,不是人人自保的极端冷漠,而是抽丝剥茧的理智冷静。恰恰就是这些质疑的声音,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怪诞荒唐的世界。失聪已盲的施策者,见怪不怪的当地人、蹭取流量的网红们……认知上的错位,形象上的坍塌,几乎所有人都在质疑,这还是传说中的“包邮区”吗?

“某县故事”走到今天这一步,相信不是结束 ,只是一个开始。她能否恢复心身健康?那些尚未成年的孩子要如何抚养?最终她会回到哪里?靠什么生存?她的伤痛会不会被人渐渐遗忘,进而失去警醒世人的作用?在这里还有没有像她这样的女人,被困在公众看不见的阴暗角落里?深深扎根于当地的愚昧观念,会不会随着时代进步而有所瓦解?那些让我们拥有安全感的制度法规,还有没有再进一步完善健全的可能?

这些问题,都在等待答案。“某县故事”不应止步于此,它更应该在不断回应公众持续质疑的过程中,让我们看到更多有身处“人世间”感的续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