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世道艰难,依然勇往直前

[hermit autoplay="false" mode="random" preload="metadata"]remote#:353[/hermit]

文 / 左叔

前一阵子,小林漫画特别火的时候,我常常想起读书的年纪有在读的朱德庸来。在形式上,小林是“一页”加上“二维码”,朱德庸是“四格”加上“平面印刷”。

那还是一个纸媒蓬勃的年代,朱德庸式的“四格”漫画专栏几乎快成了杂志的标配。无奈,这样的“时代浪潮”已然过去了,对于平面纸媒而言当下应该就是“世道艰难”。

如今报章杂志快成了“保护动物”,而且都在通过公众号等形式变成”轻薄“的“电子版”,而体量更轻的漫画在载体选择上更容易“独立”出来。

没有考证过,也不知道现如今,还剩下几本“综合型”的杂志上,还保留着漫画专栏。曾经喜欢的朱德庸、几米这些漫画作者也慢慢地淡出了视线。

可能会有一些年轻人不知道朱德庸为“何方神圣”。如果你小时候在电视上看过刘若英演的“结婚狂”,陈好演的“万人迷”的话,那么我可以告诉你,这些角色就是出自朱德庸的“四格”漫画IP。

举完这个例子,我忽然感觉它同样也有“年代感”,相信很多人看到也是一脸的茫然。由此可见,对于任何一个创作者而言,保持旺盛的创作能力、稳定的创作节奏,同样也太难了。

我猜喜欢朱德庸的人,大概应该和我差不多 ,都是喜欢他笔下“轻”与“重”之间的错位,这种错位会带来一种令人发笑的幽默感,同时也会在幽默感之下生出一丝悲凉且沉重的思考。

我感觉,多半被原先“传统”的评价体系判定为“轻”的文艺创作成果,能够成为后世“经典”的,一定有“重”的一面。而“轻”,只是更容易让我们进入创作者构建的表达情境,“重”才是创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目的。

朱德庸说,“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好畏惧的,反正我们只来一次”。我觉得,在这句话里的无畏和洒脱只是表面上的“轻”,骨子里的“重”呢?是我们咬着牙、不服软、硬着头皮的“嘴硬”。

对啊,只来一次啊,总归要“人生一趟,积极向上”的吧。心理学最为经典的“ABC认知模式”告诉我们,同一事件,不同的认知结果,起关键作用的是认知的心态或认知的模式。

“畏惧”确实太“负面”了一些,但其中又有一些“可取之处”,不妨改成“敬畏”好了。

有颗“敬畏”心,既不是人生的“傻乐观”,也不是低迷的“畏首畏尾”,而是知道其中的难,仍旧有信心只身前往。人生中值得期待的理想境界:敬畏世道艰难,却依然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