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追求的虚妄,未必就是你的极乐

文 / 左叔

我在逼近三十岁年纪的时候,其实也是挺惶恐和焦虑的,总感觉“三十而立”这个词就像一个必须要通的“关”一样在身后催逼着自己。看看别人已经有了这个,有了那个,人生进了新的阶段,自己还是原来的老样子,特别的惶恐。

那个时候既没有立业,也没有成家,工作了近十年,好像也没有什么特别大的收获。财务状况也不是特别的好,糊过自己一张嘴之外,还有一笔当时看起来特别巨大的贷款。

比起现实中的困境,我个人觉得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最难调整的部分是自我认知,要在这个阶段勉为其难地接受自己的“生而平凡”。

这样说,并不代表我们从一开始就“自命不凡”,而是在不知天高地厚的年纪,我们都曾天真地认为,只要再难的事情,只要拼一拼、努力一下,总归有办法做成的。

人在逼近三十岁的这个阶段,会慢慢地意识到,身为“社会人”“打工人”,所面对的很多事情可能并不像读书时面对的考试那么那么简单。

读书的时候,你“肝”过的夜、“啃”过的书,总归会在考试成绩上有所体现,即便偶尔有失手,总体上还是等量增长的关系。社会上或者说职场上的“评价体系”则是另外一套体系标准,你拼过了、你尽力了,可能还需要面对巨大的、难以抵挡的无力感。

人会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在社会这部庞大且永动的机器上,我们每个人恰好就是那个卡在某一个环扣上的齿轮,动不动由不得你,动多大的幅度、保持着怎样的节奏同样也由不得你。你拼尽全力企图加快一些进度,极有可能会被稀释在其他的节奏和拖沓之中,使尽力气挥出一拳,却常常打在虚空里。

人不得不接受一个现实,那就是你所能实现的、所能成就的,很多时候是社会这么大机器齿轮与齿轮“联动”作用下共同推动和实现的,与个人的努力有一定的关系,但并不是等量的关系。事实上,也有人会因为身处“平台”的优秀,“水涨船高”轻易便够着超出个人能力范围之外的高度上。

过了三十岁,这样的紧迫感会慢慢地消解。倒也不完全是学会了“躺平”跟自己实现了和解,而是意识到此前的一些想法过于理想化,一些目标过于宏观不接地气,一些自我评价过于参照他人的想法。

比如令我紧迫的“三十而立”就过于宏观,没有一个具体的需要执行的任务或者一个相对明确的目标。一旦我将心思放在把它细化为眼前事、手头事之后,心浮气躁的状态就会有所改善。做一件了一件,做一件成一件,那种脚又重新踩在实地上的感觉令人心安。

别人都在做的事,不代表你也非要做。别人觉得舒服的人生节奏,未必就是你也可以掌控得好的自在状态。每个人遇到的具体状况都不太一样,遇事先别盯着别人怎么样了,也别光想着社会评价体系里面的那些标准要求,先看看自己手头有什么,能做成什么,试着去将“虚妄”的目标拆解成可以做成的实事小事。

只要人心定了,接下来很多难题也会迎刃而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