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哪有那么容易,可以轻易摆脱自己来路和出处

经历过孤独的日子,我终于喜欢上自己的无知,与它们相处我感到惬意,如同那是一炉旺火。这时就该听任火焰缓缓燃烧,不说一句话,不评论任何事。必须在无知中自我更新。
—— 玛格丽特·杜拉斯 《平静的生活》

文 / 左叔

昨天读完了朱文颖的短篇小说集《有人将至》,对其中的一个短篇《春风沉醉的夜晚》想要表达的内核比较感兴趣。

故事其实很亦舒风格,两位来自社会“底层”的女性期待着通过什么来改变自己的“阶层”,和很多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的人一样,她们用“能力”来掩饰自己的“来路”和“出处”,但在骨子里,在内心的深处,仍旧是有挥之不去的自卑感的。

于是,在遥远的异国他乡,她们遇到了同一个男人。“灰姑娘”们借了各自的“水晶鞋”,面对一位令人略感眩晕、风度翩翩、谈吐不凡的中年男子,便以为他的“阶层”是超越她们之上的。未曾想在故事的结局,这个男人其实与她们是一样的,同样也是来自“底层”,只是在人前将自己的“来路”和“出处”掩饰得比较好罢了。

在故事里,其中的一位“女主”有一个“超能力”,能够通过别人的口头表达中遣词造句、语气音调的细微差别,来判断一个人正在经历着怎么样的生活,当下拥有什么样的心境。万般掩饰,总有一处地方是要露出马脚来的。

然而,在所谓的期待之中,那些原本摆在明面上的蛛丝马迹也被视而不见了。宁愿捱到最后再接受受骗上当的结果,也不愿意亲手去戳破幻灭。

虚荣的人、懦弱的人大概会有这样的选择;有些时候,坚强的人,执拗的人也不能免俗。这大概就是我们常说的“不见棺材不落泪,不见黄河不死心”吧。

“听音识人”这项技能太高深了,我一时半会儿还无法get到。我倒是觉得看一个人“吃相”,还是蛮容易判断出他的“来路”和“出处”的。这里的“吃相”既指端起碗来吃饭的样子,也指在利益面前的用心和态度。

所谓好吃的,顺口的,多半就是自幼吃惯了的那些,纵使日后山珍海味了,日子一长人还是会起腻兴的,还是会贱贱地要去找旧时的味道。打小就穷怕了的人,或许能在人前装出来大方,但有私底下总归会显露出曾经捉襟见肘的生活底色。

独处之时,人比较容易有机会面对那个真实的自己,当然也有狠人是连自己都“骗”到相信的地步,如果这个“骗”能建立起一套“自洽”的逻辑的话,我觉得也挺好的,就怕一边在经营人设,一边在责难虚伪,自己在那边跟自己拉扯。

说已经放下了那些浮名了,说已经看淡了那些头衔了,说还是怀抱着一颗赤子之心来迎接新生活了……这样的说辞,听听罢了,哪有那么容易。

我看到更多的“赤子”,是用“世故”的眼神,先把“新生活”当中没有理顺的瑕疵和毛病都挑出来了,受限于自己此前讲过的“看淡”,然后选择憋在心里、闭口不讲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