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也有短处的情况下,我们还能不能私下点评别人的不足?

每当你想要批评别人时,你要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 《了不起的盖茨比》

文 / 左叔

看比赛类活动的时候,即便坐不到评委席上,我也喜欢在台下通过手机即时通讯应用,跟同在现场的朋友交流一些感受,在这些感受当中,自然也就免不了“点评”一下选手临场发挥时的表现。

因为是私下交流的关系,言辞间自然会有唠点“俏皮嗑”的倾向,如果脱离了“上下文”,单拎出某一句话来看,会显得说这句话的人特别“刻薄”。

比如制服妹妹打扮得“太素了”,需要一双高跟鞋和一个淡妆,灰头土脸的与玲珑的好身材不匹配啊;再比如甜妹子舌尖音发音位置偏后导致说话有口水音,想要练好可能需要先把嘴巴里的“鞋垫”掏出来。

细论一下,可能点出来的问题是自己同样也存在的,或者自己根本没有办法和能力克服同类的毛病。在自己不“过硬”的情况下,又怎么能好意思在那边讲别人的不是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理是这个理,但我觉得我只是将一些人在内心里的想法,相对“鲜明”“直观”地表达了出来而已,确实是说了一些不该说的话,但这些话我不说,并不代表它不存在。私下交流的语境里面,倒也不是心怀中伤他人的敌意。

有些人身上的特质,单独拎出来看,是不明显的,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都是一样的。可是,一旦与其他选手放在同一个竞技场上,即便是没有什么经验的观众,其实也是可以看出高下之分的。

然而,从看出高下之分,到找到症结所在,“点评”的背后其是一种在寻找问题的思维模式。为什么会觉得这个人讲得让我觉得舒服,为什么那个人在走动的时候让人觉得有点别扭,为什么这个人手势干脆利落,为什么那个人一直用手刀在那边切啊切啊,全场讲下来快切出一盘土豆丝了……

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答案自然就会慢慢浮现出来,等到自己站到台上的时候,可能这些曾经思考过的问题,会引导自己在有意无意中规避掉进同一个坑里。我觉得这种找问题的思维模式,其实对于我们是有帮助的,“点评”本质上就是思考、总结、归纳和表达的过程。

有些表演者是非常有“台口”意识的,无论什么样的台,走过一遍之后,再站上去,会迅速地找到恰到好处的位置,既不会太“冲台”给观众压迫感,又不退“太后”给观众距离感。这种分寸感的拿捏,其实也是来自曾经坐在台下,身为观众时的经验和感受。

当自己调用出别的表演者曾经给自己带来的不太舒服的经验之后,思考得出导致这些不舒服感受的症结所在,自己才能站高一级台阶来看待自己现如今所拥有的技艺。我觉得这些“点评”不仅仅是针对那些人前台上那些表演者的,也是针对未来站上台的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