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应该是变得温柔,对全世界都温柔。
——《夏目友人帐》
文 / 左叔
都说一个人四十岁前的容貌是父母给的,四十岁后的容貌是自己给的,那是一个人的灵魂的“外在表现形式”。这跟中国人常说的“相有心生”,大概是一个道理。
若干年前,对于这个问题我一直怀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有了一些人生阅历,粗浅地见过一些形形色色的人之后,才慢慢地转变了自己既定的想法,觉得此等说法确实有它的道理。
我们所思所想的事情,会改变我我们思考的方式、行为的模式,会体现在我们行为举止之中,细微表情之上,这些习以为常的举动,如水蚀一般在我们的外在容貌上留下印迹。那些窄脸、那些尖鼻、那些阔口、那些杏眼,似乎都在诉说它们的来路与去处。
这些印迹未必是关乎一个人外貌美丑的,而一个人内在的“心相”是极容易透过这些外在的细节分辨出来的。此生大概过着怎样的生活,经历了怎样的波折,而这些生活和波折,又是一个人以在怎样的环境中塑造出来的性格,来面对生活中的机会和命运里的决择,然后将一个人步步地引导进与外在匹配的处境之中来。
在从“外在”判断一个人的身份这件事情上,我准确率颇高的是人到中年的小学女老师。可能是跟孩子打了半辈子交道的关系,她们的神情举止里面总有一股子“世故的天真”,因此会与从事其他职业同龄女性相对成熟且内敛的风格不那么一致,是非常容易找到“职业化的标签”印迹的。
“世故”这个词,未必就是贬义的,我觉得有时候代表了一个人成熟之后的分寸感,退一万步讲,都是要好过那些凡事内心中都有咒怨的人。那些人总是心怀“有罪推论”,极容易将一些无心之事往“阴谋论”上靠。这样的人面相上也是极容易找到端倪的,与人交谈的时候,多半不会看别人的脸,更不要说有什么眼神上的交流。
“天真”这个词,同样也未必就是褒义的,搁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会给人不同的观感,即便是“可可爱爱”的小孩子同样也有“三喜六嫌”之说。两三岁奶声奶气的,怎么样顽劣都是可爱的,五六岁若是露出淘气的迹象,极容易惹成年人厌烦,“天真”这个词用在成年人身上也有类似的效果。
我觉得每个人长大了,最好都不要因为需要一个保护壳而变得坚硬,将世间万物隔绝在外,然后将“横挑眉毛竖挑鼻”的印迹留在脸上,而是要将年轻气盛的棱角和锋芒收好,跟孩童时一样保持柔软,对世间万物依旧充满好奇,眉眼间流露出一点点经历世事之后的慈悲,正是这点慈悲温柔了岁月,看淡了冷暖。
不管几岁,快乐万岁;不管几岁,柔软慈悲的你永远都是那个自在如风的少年。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