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左叔
人若是一直纠结于过去,是极容易陷入为了证明自己而努力证明自己的怪圈里面。若是能够拥有站高一层去看自己的视野,转头去做其他的事情,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收获。这几年,在写作这件事情,我大致的收获和体会便是如此。
很多人,对大学里读中文系的人一直都有一个误解,认为他们很会写,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子的。没有人天生就会,刚入职场的时候,我也是公文写不好的那种,外部的需求变化了,而我手里只有那套纯理论。可能就是那种不服输的劲头吧,慢慢也摸到了一些门道。
最早的工作岗位是宣传,做得也不是很好,产出量不高,容易钻在自己的想法里,没有什么“编辑需求”的思维,总是觉得自己还不错,并不会考虑这些文字适合什么样的平台,有哪些方向和特色是别人需要的。等到稍微摸到一些门道,我又转到技术管理岗位,再后来又去人事组织工作,从职场需求上来看,离“写”这件事情越来越远,但我始终没有放弃过,无论在自有的平台,还是在其他平台,我还是一直努力保持着在“写”的状态。
大概就是转去技术管理岗位不久,文联有一本杂志找负责采写的撰稿人和编辑,这份“兼职”我前前后后做了快九年。接触了一些人,结识了一些朋友,也完成了一些以往无法想象,不可能完成的选题。后来杂志换了一批人编撰,我也离开了,但不断去试试挑战不可能的心态被保留了下来。
这个过程之中,慢慢放开了自己尝试“不可能”的界限,有一些舞台表演剧本、视频配音脚本创作的邀约,我也是怀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做成了,这些年也参与过一些项目,零零星星获了一些小奖,甚至自己一下场登场去表演,接触更多舞台上的东西,触碰更多的“不可能”。因为自己参与表演了,站在台上接受到观众最为直接的反馈,后续再写的时候会多出很多对于演员表演有辅助的考量,这同样也是收获。
昨天有人问我会不会有词穷的瓶颈期,我觉得现阶段还没有遇到过,生活之中总有新生事物,即便是那些周期性出现的东西,人也总能有办法将其剖出新的角度,很多事情还在于如何去适合外部任务的变化而做出自己的改变。当你觉得眼前的这件事情难的时候,那一定是你解锁某种技能的关键点。迈过去了,获得感是不一样的。
先哲苏格拉底说,改变的秘密,是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建造新的东西上,而非与过去抗衡。是的,很多时候的最终结果是将“不会”变成了“会”,但我总觉得这只是“建造新的东西”的副产品。没有新生事物立起来,所谓的最终结果是不成立的,而将精力和目光焦虑在“新生”上,改变就会悄然发生。
不恋战浪费时间,不瘫在舒适圈,适时调整自己的期待和目标,一条路走不通的时候,换一个方向试试看。人到了三十多岁往上的年纪,还有机会给你“试错”,推着你做出改变,催着你拥抱新生,这是多么难得的缘份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