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将那些“不确定”延展成了我们人生中的“可能性”?

当你可以和不确定性安然共处时,无限的可能性就在生命中展开了。
—— 埃克哈特·托利 《新世界》

文 / 左叔

最近,听来一个关于“跳槽”的故事。若是细论起来,其实也是寻常。城市体量极为“袖珍”,纵使有多家五百强企业落户,但对于很多“普通人”而言,就业的选择余地还是不大的,论到最后就只剩下“体制内外”的区别了。

这位“年轻妈妈”原先是在商业银行做事的,说起来也是有“编制”的岗位。无奈是在柜面上,摸摸头发要扣分,推推眼镜要扣分。若是工作上有什么差错,上完一整天的班辛辛苦苦回到家,还顺带捎回来极为郁闷的心情。

刚入职的那几年,她也试过“考编”,有几次杀进了“面试”,但“运气”没那么好,最终还是没能“入选”。后来,她成了家,有了孩子,人生的重心一下子变成了“相夫教子”,换份工作的想法在“求稳”的心态压抑下变得仿佛“前世”之事一般遥远。

过了新人“手忙脚乱”的慌乱期,她以为自己这辈子多半就这样子在银行做到退休了。没想到,孩子读小学一年级之后,忽然人生就“吃重”起来,于是又萌生出要换工作的想法。

确实,白天在柜面上,整个人的神经是绷着的,不允许出半点差池。晚上回到家,还要面对“鸡娃”的重任,整个人的情绪也无法得到松驰。“两头烧”的日子,确实够煎熬。

后来听说,某事业单位招“劳务派遣”类的“编外”岗位,托了人去打听了一下工作强度。工作不累,虽然同样是“窗口”,但一天顶多就十笔不到的业务。看看了薪资待遇要比银行现在职位要低不少,可是想想还是孩子的教育重要,于是咬了咬牙,还是去报了名。

原本以为如此“低薪”的工作应该没有多少人看得上,结果没有想到也是“百里挑一”的竞争压力,好多还是应届的名校毕业生。一想到就这么放弃了原先的“积累”,要重头再来,忽然就生出了一些后悔之心。然而“开弓没有回头箭”,万幸的事情她还是“考上了”。

这样又做了几年,孩子一天一天大了,也就慢慢地“脱了手”,而自己的年岁也越发地逼近“考编”的年龄上限。那几年也试过几次,但因为准备不充分连笔试都没有过。再回头看看当初与自己一道考进银行的旧同事,但凡坚持到她这个年纪的,不是转去了“营销岗”,就是已经混进了“管理层”,而自己还在这里“蹲窗口”。

人很难预料到自己到底走哪条路才是正确的,每一个选择都是自己内心里有一个并不是那么坚定的想法,被当下的情势所激活,然后被生活推着往前变为现实。

走一步看一步,是多数人面对生活中“不确定”的常态;将错就错,同样也是很多延展人生“可能性”的常态。我们为了让自己安心,常常会将一些选择“合理化”,但这些“合理化”中有多少合理的成分,答案还是会在夜深人静之时清晰地浮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