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校地合作”成为人才集聚的“永动机”

文 / 彭沛

随着最后一斗混凝土完成浇筑,坐落苏州的双一流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太仓校区”一期工程于1月5日上午,全面封顶,并将于9月投入使用。

高校是人才的第一培养地、聚集地、创新地,也是人才战略的核心。近年来,苏州在引进“双一流”高校“异地办学”方面频频出手,除了西工大太仓校区,南京大学苏州校区、西交利物浦大学太仓校区、苏州大学未来校区等项目都在有序推进,作为千万人口特大城市和万亿俱乐部会员,“名城名校”、“校地合作”背后,苏州有着怎么样的人才战略?

引凤筑巢,提升教育层次。南京大学苏州校区仅用20余天,就完成征地、规划许可、施工许可等审批事项;西工大太仓校区、西交利物浦大学太仓校区,总投资约100亿,是太仓市近年来投入最大的项目。为了将优质高校资源“引进来”,苏州财政、土地、税收、住房等政策都向名校倾斜,政府搭台、引凤筑巢,是苏州实现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最佳路径。

精准布局,推动产业升级。随着新一轮产业革命蓬勃兴起,为了抢抓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自贸区等战略叠加的历史机遇,苏州迫切需要顶尖高校科创力量加持加码。借助西工大“三航”科研优势精准布局、结合近30年对德合作形成的精密制造基础,太仓进军航空产业成为苏州借助高校资源推动产业升级的一个缩影。

借脑借智,积蓄创新力量。面对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现代化试点等重任,为补齐高端科教资源短板,苏州必须向一流高校借脑借智。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将打造生物医药、材料能源与工程、地球系统与环境等五大学科群;西交利物浦大学太仓校区首批设立了人工智能、智造生态、物联网等六大学院,“引进来”的高校纷纷对标未来发展,培养高端人才,成为苏州长期积蓄创新力量,实现创新推动的战略支点。

善弈者谋势,善谋者致远。在城市的新一轮竞争中,“抢人”大战已趋于白热化,而“校地合作”则是“利在眼前、功在长远”,高校这一输出人才的“永动机”必将在“新征程”上助苏州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刊载媒体
苏州新闻网 | 圆桌快评 | 让“校地合作”成为人才集聚的“永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