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得花时间、舍得花钱,是一切爱意的基本构成

文 / 左叔

年底了,线下阅读分享活动密集,免不了要听到一些“溢美之辞”。面对“场面话”,内心里其实是有一丝惶恐的。表面上再如何的言语流畅、再如何的辞藻优美,其实是掩盖不了“原地踏步”的尴尬。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没有这“原地踏步”式的积累,想要“再上一个台阶”其实也是困难的。

汉语是极为精妙的,很多时候会将一些朴素的道理蕴含其中。比如“功夫”这个字眼,在一般语境里其实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层是本事、能耐,比如这个人功夫了得;一层就是时间、精力,又比如这道菜是极费功夫的。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量的积累引发质的变化。在潜移默化之中,为做好某件事情花下去的时间,最终会变成即便是换了环境也不会被取代的技能。然而,很多人对重复的事情是极容易心生厌倦的,极少有人能够耐下性子来从其中找到一个提升的“路径”。

能不能耐下性子,心平气和地面对“消磨”,并从“消磨”之中看到“转机”,是人与人之间层次之分的关键。为什么有些人只能做流水线上的一个“螺丝钉”,而有些人却能成为改进工艺提升效率的“革新者”,能不能站高一层看等自己的“原地踏步”就非常重要了。

我原先做事的那个环境,对于每个人在公众面前讲演是一套特别的“磨练”机制。即便是位阶极低的岗位,也需要每天讲评工作开展情况。随着位阶的变化,从十个人到上百人,一个人在公众面前侃侃而谈的胆识和能耐就这样一点一点地磨出来了。有些人磨了很久才摸到点门道,有些人却很容易上手,事情大家都做了,然后效率却是不一样的,这里面关键在于“悟”。

“悟”这个字眼,比较玄妙。换成现如今比较通俗一些的,其实就是“复盘”。重复的、具体的、事务性的工作做得多了,人会相对麻木,且难以静下来反思一下自己。

这个时候是需要一些外部刺激的,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或者从书本上学习借鉴到一些理论性的东西再帮自己从具体的执行层面站高一层“拎一拎”。花钱提升自己、花时间提升自己,然而琢磨出适合自己的一套“方法论”之后,效率会有很大的提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切是建立在你喜欢这一切之上的。对于喜欢的人和事,一是舍得花时间,二是舍得花钱,这是一切爱意的基本构成。如果拿出你追求另一半的精力来面对自己的成长,面对自己为之深爱的事物,再加上一点点恰当的“方法论”,一定是会有收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