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链条多维度,打造“禁塑令”闭环

文 / 彭沛

近日,苏州市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实施方案》,明确今年底,禁止生产和销售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一次性塑料棉签,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方案》是针对今年国家“禁塑令”的具体行动指南。

2008年我国施行“限塑令”以来,经过10余年的实践,成果并不理想。《财新》杂志根据2019年数据测算,仅快递和外卖行业一年消耗的塑料就有230万吨,而“限塑令”十年累计节约塑料袋仅140万吨。“减量”相对于“增量”,杯水车薪。7月份国家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扎实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被网友称为“禁塑令”,“限塑令”的升级。然而如何保障新令实施不漏气、不疲软?这就需要打造一个牢不可破的“禁塑令”闭环。

遏制生产端,全链条打击。塑料产业是完整的链条。2008年的“限塑令”虽禁止免费提供塑料袋,但相对于塑料制品带来的生活便利,禁令成了“美好愿望”,只要有需求,链条就存在。2020年的“禁塑令”明确禁止生产和销售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购物袋。这就加强了全链条打击,从源头形成管制,让塑料制品产不出、用不了。

前端可替代,后端可处理。普通塑料袋自然降解200年仍会污染土壤和水质。本轮“禁塑令”提出“推广应可替代产品”,为可降解塑料提供了巨大发展空间。但根据目前垃圾四分法,塑料袋作为干垃圾处理就失去了可降解塑料袋的优势,因此打通前后端,方能使塑料制品可替代,替代产品可处置。

布局回收网,实现可循环。“禁塑令”并不针对塑料带来的生活便利,而是防止环境污染。此前各地将纸制品、玻璃制品等作为塑料替代物,虽一定程度减少了污染,但替代物没有在废弃后循环利用,造成资源浪费。广泛设置投放装置,布局好回收网络,才能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联合国称人类每年扔掉塑料垃圾达三亿吨,至少导致10亿海洋生物丧命。“减量、回收、循环、再利用”只有通过“全链条打击,多维度治理”打造完整的治理闭环,“禁塑令”方能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刊载媒体
苏州新闻网 | 圆桌快评丨全链条多维度,打造“禁塑令”闭环